从“以罚代管”说开去
近日,河南省中牟县一所高中一名高二学生向媒体反映,他的班主任对违纪学生实行罚款,每次十元。这种罚款让人难以接受。该班班主任表示,这一做法是班长提议执行的,本着自愿的原则,不强迫。老师称,有些学生难管教,这一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只是希望能督促大家认真学习,好好复习,准备期末考试。(据2016年12月21日《大河报》)
“以罚代管”并非新鲜事物,新闻媒体没少报道。不管何种形式的罚款都是非法的,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也有限,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滋生“花钱能摆平一切”的错误思想。为何有些教师依然使用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呢?
“以罚代管”是老师黔驴技穷的表现。如今的学生今非昔比,思想多样,价值观多元,同时还有很强的叛逆心理,给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也是煞费“苦心”,然而,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好多班级“新政”大多以失败告终。万般无奈之下重拾这一被淘汰的管理方式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这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实需要,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了,必须另觅良策。
那么,班级管理有没有良策呢?每位班主任都想找到一个班级管理的“良方”。“良方”肯定是有的,但天底下没有万能的“良方”,班级管理必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必须找到自己班级管理的“钥匙”。如何找?
用心去找。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必须有一颗“爱心”。没有对学生的爱,缺乏对班级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就不可能感知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发现接地气的解决之道。即使制定了管理办法也难以具有人性化,要么因过于宽泛而失去目的性;要么因过于严厉得不到学生的赞同而形同虚设。
和学生一起去找。班主任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不是班级的主宰者,而是班集体的一员,师生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对班级发展的目标,班集体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学生享有参与权,教师应尊重这种权利,并为他们行使这种权利提供良好的平台。班级的各项制度应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从读书学习中去找。新的时期,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多新特点,班主任必须创新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能力。能力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从实践中来,从读书学习中来。如果班主任不能虚怀若谷,没有向上之心、勤学之念、苦干之志,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那是不可能的。如今,班主任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家校关系学等,缺乏哪一样都可能做不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