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养的种子在教育中自觉生长
——听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说核心素养
2016年10月底,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行,论坛主题为“核心素养——校长的思考与实践”。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后,全国首场以此为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区域性校长论坛。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进行此项改革已有6年之久,该校校长姚虎雄以“核心素养的秘密”为题作了发言,引发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该校的教育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为孩子的未来发展丰富素养”。概括出这句话,他们用了整整6年。
对基础教育,他们一直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
他们向老师、家长发了几百张问卷,把出现最多的词整理出来,结果发现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姚虎雄和教师们觉得,一个孩子的发展,首先方向不能错,所以道德是必须考虑的;如果说道德是外在的要求、社会的要求,那还要考虑个人需要什么,个人需要当有内在的动力,所以必须要考量孩子的内在情意;随后他们还找到一个载体,就是能力,在能力当中,当然要找最重要的关键点。他们认为核心素养体系应该有这么几大块:
道德领域的必备品格是利他思维,包含“友善、诚信、尽责、担当”,都是一些积极的状态;情意领域的内生动力指积极的态度,包含“独立、自信、进取、坚持”;能力领域的关键能力体现的是学生最需要探究的东西,包含“思考理解、批判、发现”的能力。这个框架该校2012年就总结出来了,当然,里面的一些东西已经吸纳了教育部文件中新的内容。
总体来说,道德是方向,方向不能错;情意是动力,动力不能缺;能力是载体,载体不能虚。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三者都不能缺。但在实际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的秘密。
友善、独立、思考这三个词,在各个领域处于起始位置,就是一个种子。他们把友善作为道德的种子,这很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积善存德。独立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有内生的意识,有独立的意识,他是一个主体的人,然后才有自信。当考量能力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想到思考,真正的学习就是思考、探究。哲学家也说,人因为有思考,才有尊严。所以,他们把思考作为探究学习关键能力的一个种子。
进一步思考,他们发现,这三个种子尽管是相互独立的,其实也是相互依存的。比如说,思考应该是独立的思考,应该是友善的思考,如果说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话,它们就是种子体,所有的核心素养应该都有它的基因,这个种子体生长出各类核心素养。他们发现最大的秘密就是,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种子来促成。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应该具有种子的基因,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有发展阶段的,不可能把这么多核心素养压在小学生身上。所以,他们认为,小学阶段应该是素养发展的种子期。这是生长规律,也是教育规律。
种子有巨大的力量,他们发现,带着友善、独立思考的理解、批判、发现,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就是实践创新;带着友善独立思考的自信、进取、坚持,就是最健康的生活态度。
核心素养的另一个秘密,是如何发现的问题。培育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当然是学科学习或者课程。他们找到一个最佳的转化点,那就是学科关键素养。
“我们的学习是先学知识,然后习得能力。我们的学生在素养取向的学科教学中,还要体会到过程、环境、道德观和情谊观。整个环境充满关怀,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转化为素养,而我们所关注的是关键能力能不能成为关键素养。”姚虎雄说,更重要的是,探究学习原来是一种能力,但在道德和情谊的关怀下,它能成为一种品格,成为一种精神,带有道德和人性的品格和精神,是一种温暖的能力。
他们提出了“能力”转化为“素养”的催化剂——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让教师从“教学者”转化为“有素养的教学者”。“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要转变为“友善、独立、思考”的“素养的表达”。
核心素养的“种子”是不变的。找到“种子”,遵循“种子”的生长规律,就是揭示儿童素养秘密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