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落地生根
时下,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堂无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指向核心素养某一方面或某一点的每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一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责无旁贷。
首先,语文教师要全面理解核心素养,提高认识水平,将其融入教育理念中,不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应努力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理念,明确6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素养当然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但是也不能在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缺席。语文课要姓“语”,一定要完成本学科该完成的任务,然后方能兼顾其他素养的培养。
其次,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把握核心素养在不同语文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引导策略,深入思考每一堂课能自然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哪些素养。核心素养的6项内容与语文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情境中又有区别,既不能一味求全、生拉硬扯,也不能视而不见、挂一漏万。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文活动,必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全面分析和调控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升和发展不同的素养。课堂中所体现的每一个素养点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从小处看微不足道,从大处看必不可少,为师者当常为善小,积水成河。
笔者在执教《童区寄传》时,抓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机,从人文积淀的需要出发,在读、写、译、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知识点落实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乐学善学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还原生活的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其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其实,教师不必过度关注讲课的技巧以及课讲得是否精彩,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能否很好地接受学习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的转变,让小课堂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要学生自己感悟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如在指导学习《东郭先生与狼》一课时,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如果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圆的话,那么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圆点,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就成了半径。生活积累是否丰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换言之,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语文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认识与思维。因而,我们一线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姜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