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素养和智慧创新历史课教学
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要求任课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考虑到整体布局和局部构思,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探索适合自己及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如下:一是历史作为中考的等级科目,有些教师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功能。二是初中历史教材枯燥、平淡,缺乏对历史事件细节和过程的生动描述,因而教师需要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课时,我把主题思想设计为“触摸和感悟历史”。首先,我把自己收集到的布票和粮票给学生看。其次,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就业、社会保障入手,将学生分组。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制作调查问卷,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图片。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交流讨论,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是正确、英明的;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生活的巨变亲身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个小板块,我会针对这节课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收集好相关资料,然后呈现给学生,再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讲解。例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呈现秦始皇第一次统一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等伟大壮举。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秦始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的结论。接着,我播放影视片段,把他残暴的一面展现出来: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行残酷的刑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分为二的观点、以人带事的教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也因此使学生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评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除了设计好本课内容,还应处理好课与课的衔接。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直接讲述了法国大革命在其酝酿阶段和进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了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中的小标题“思想启蒙的火种”。通过阅读顺序的颠倒,使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样,在讲《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时,我进行了课内处理,放到后面讲。这样做,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更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