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送乡村教育跃上“云”端
——高密市柏城镇打造智慧教育特写
“学校请家长进校园,与孩子一起体验上课、活动,我非常高兴。学校变化真大,有了新楼、新教室,上课还用上了网络、多媒体。真是今非昔比呀!”高密市柏城镇大村小学的学生家长王利民向记者夸赞道。
柏城镇地理区位跨度很大,辖12处学校和幼儿园。由于历史原因,各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较大。
“党委、政府特别重视教育,办教育舍得花钱。我们抓住‘互联网+’政策机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镇跃上了‘智慧云’发展快车道。”该镇教管办主任潘吉先说。
从电子书包到“学乐云”
6年前,柏城镇除了中心学校外,其余的5所村小每校只有1台微机,主要用于收发公文。
2011年开始,该镇启动“班班通”工程。他们先后配置教师办公微机300台、教学用微机496台;组建网络教室6个,每个教室里都有多媒体。柏城镇顺势开展了“电子书包进课堂”项目。
刚开始,很多老教师对新技术不感兴趣。全镇有300多名教师,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90人,推行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采取了分批培训、骨干带动的办法。先选取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分学科开展二轮镇级培训,各学校自主组织三轮校本培训。并且以赛促训、达标考核连环跟进。老师们慢慢地找到了感觉。”潘吉先说。
柏城中学教师周冬梅告诉记者,电子书包是很便捷的资源包,有动画、音频、视频等,特别适合英语教学。她善于琢磨。电子书包里原来只有“知识点讲解”,她研究加进了“对应训练”,从而实现了“讲练结合”。
“周老师已经50多岁了,还带头学用新技术,因此带动了老教师群体。现在,100%的教师都会用电子书包。”柏城中学校长乔光东自豪地说。
电子书包陆续推开后,师生反响强烈。2014年,柏城镇再前进一步,开展了“学乐云行动”。
“‘学乐云’平台为开展网络学习打开了新空间。”大村小学校长李静说,“平台强大的功能和资源支持使得教师备课和教学更方便了,促进了课堂创新和教师发展。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PC轻松进入云系统,在家里连线学习。”
在柏城小学的数学课上,教师用手机APP通过WiFi分别把两个小组同题竖式计算过程图片传到平台,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大家很快找到了错题和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点击工具栏,用红色粗线把错点圈注出来,并进行点拨、说明,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像这样的多媒体课堂在柏城镇中小学已经成为常态课,“学乐云”为学生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情境。
翻转课堂改变教学
电子书包、“学乐云”的应用实践,不但改变了教师的理念,更催生了微课程、在线教研、翻转课堂、专递课堂、空中课堂,改变了教学形式。
柏城中学教师邱鹏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前两年,他在给学生讲《电流并联的特点》一课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发现很多学生不理解。有了“学乐云”后,邱鹏设计制作了电流图微课,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个微课获得全市微课程比赛一等奖,现在已经在全镇推广应用。
“2014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推行微课教学。起初是松散型的探索,各学校以学科为单位,采取‘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组合方式,首批制作出20多个微课。”潘吉先说。
这些微课为教师提供了研究的“毛坯”。镇教管办建立微课教研机制,组织教师和专家点评。经过不断打磨,青年骨干教师群体成长起来。
技术问题解决以后,柏城镇坚持观课、议课、磨课、选课、推课“五课”递进,选取大村小学和柏城中学为先行试点,开始了以应用微课为重点的翻转课堂实验。
“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多了。原先是老师先讲,学生在课后做练习作业;现在,变成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老师后讲。”柏城中学八年级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微课教学推动了翻转课堂改革。以学练为主,教师精讲,精准解决重点、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李静认为。
配合微课程制作,大村小学投资30万元,建成高标准的录播室。记者看到,观课室和教室用单向隔音艺术玻璃墙分开,以有效避免干扰。遥感录像机可以即时切换师生互动镜头,智能录课系统自动合成课堂视频,存放到云平台。教师可以自己磨课,也可以邀请同行评课。现在,录播教室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研中心。在2014年全省首届微课大赛中,高密市共有11件获奖,其中,柏城镇有6件获奖。
在此基础上,各学校组建校际学科联盟,开展联合教研。镇教管办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大赛,精选录制优质课,逐步建立覆盖各学科的同步教学课例库,实现全镇优质资源共享。
云数据“把脉”问教
“‘学乐云’平台有大数据统计测量功能,对于检测课堂达标率和作业正确率特别管用,可以很便捷地获取想要的数据。”柏城小学数学教师邱介红告诉记者。
在办公室里,邱介红登录“学乐云”平台,向记者展示了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记者看到,每一道习题答对人数、答错人数以及全班正确率、错误率一目了然。
“数据检测既能把握到‘面’,也能精确到‘点’,真正观照所有学生,达到了‘堂堂清、日日清’,课堂效益显著提高。”
云数据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推动了教学创新,催生出“生活化游戏教学”等22个教学创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柏城中学结合选课指导,开展“学生兴趣特长大数据分析”。依据分析结果,为68名学生开设了电脑设计课,安排专业教师辅导。这门课已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在2016年举行的高密市电脑作品比赛中,这所学校有26名学生获奖。大村小学则开发“大数据电子成长包”,并成立了30多个社团,实现了“人人有特长”的目标。学校还装备了创客实验室,让神奇的3D打印、电脑机器人体验在学生心中播下创造的种子。
每学期结束时,各学校运用大数据平台,从不同维度和指标,对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核心素养等进行综合分析。用数据测绘每个学生的“成长地图”,形成教育测量报告,纳入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
“依托云数据平台,我们从全镇的层面建立了管理、课程、教学、教研、实验、图书、校舍等各类别的数据库。教师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可以提取数据开展测量分析。”潘吉先说。
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柏城镇开展了“寻找薄弱学科”、“干部进课堂”、“全员育人导师制”、“问题销号”行动,促进了办学水平连年提升。在高密市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柏城镇从中游跃升到前列。在高密市政府组织的对镇街科学发展6项重点工作满意度评价中,柏城镇教育工作满意度一直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