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课程整合是达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途径 科技馆里过寒假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短小精悍话微课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专家视角】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 田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饱含期望,催人奋进,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对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高校的重大使命,高校要围绕这一使命深入思考3个重要问题。

一是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发展从过去的融入世界到今后的引领世界,所需的优秀人才,不仅要关心中国,也要关心世界;不仅要懂得中国,也要懂得全球;不仅要为国家民族服务,也要为人类世界服务。

二是如何在社会深刻转型下把握人才培养规律。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面对文化冲突的迷茫,面对价值观扭曲的质疑,高校需要培养具有领导力的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开创者、建设者,而不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高校需要培养具有价值理性思维的现代社会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是如何在多元多变的文化态势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建设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大学文化,研究以文化人的时代内涵,探索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大学应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与引领者。大学文化应防止肤浅、浮躁、功利、碎片化。肤浅的倾向,浮躁的、功利的大学文化只能培养肤浅的、浮躁的、功利的人,必然是缺乏高度、缺乏深度、缺乏品位、难以传承的文化。

立德树人要思考,更要践行,高校要注重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理解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要树。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更要立德。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实际上就等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靠教育而存在,教育为人而存在。

陶行知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重视道德,重视做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还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传授。在教育过程中,工具理性很重要,价值理性更重要。工具理性讲怎么干,价值理性解决为什么要干。

现行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化,过于强调专业训练,过于强调职业导向,过于强调与市场经济接轨,忽视道德成人、精神成人。教师的兴奋点在教书,学生的兴奋点在考试,校长的兴奋点在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21世纪重大教育战略主题被鲜明地提了出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办好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国古代对大学本质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表明大学的三重本质:明明德,就是大学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学生光明的德行;亲民,就是大学生要担当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要为民造福;止于至善,善是最高境界,就是说,不管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还是为民造福,都是大学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在出问题的学生大都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思想品德问题。不会合作、不会沟通、不会感恩、不会包容,即便有再大本事也没用。现代教育,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本书、少读本书,对其成功成才没有决定作用,但人生观发生偏差,价值理念缺失,将毁坏学生一生。

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

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就是要突出社会责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现代公民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责任是人最宝贵的品格,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对国家没有责任,就没有尽忠之心;对长辈没有责任,就没有尽孝之心;对自己没有责任,就没有进取之心。责任是一切动力的源泉,责任出精神、出力量、出勇气。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责任驱动,才变得更强大。责任是一种精神境界,平凡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中有满腔热血,平常中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胜于能力。责任能激发潜能,责任能体现忠诚,责任能成就卓越。责任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付出了什么。责任不是智商和学历,而是良知和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要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修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学是想象,历史是记忆,哲学是思维的结果。没有语言思维缺乏力度,没有文学思维缺乏广度,没有历史思维缺乏深度,没有哲学思维缺乏高度。一个人只有高技能,没有人文底蕴,充其量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人即便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也不是大聪明,也不是大视野,将来也不会成为大器大才。高层次的道德感、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人的灵魂里。

民族精神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育青年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要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中。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系,是我们民族的大树,外来文化都要嫁接在这棵大树上才能成活。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增强国家观念。国家自强教育,需要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加强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教育。

现代公民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现代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团队合作的价值观念、诚信受益的价值观念。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对他人富有爱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准则。现代公民教育首先要抓好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让公民学会承担责任,讲诚实守信用,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取向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取向,就是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人来到这个世界必然会遇到如何认知世界、如何直面人生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一个人所认同的某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的认知,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观是指人生的目的和态度,主要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一个人所选择的“活法”,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面对苦乐、荣辱、生死等问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人生领域,价值观面对的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三观”决定和反映信仰、理想、追求。如何确立“三观”,决定人生成败。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解决价值取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似是而非,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核心价值引导就是空话,立德树人就无从谈起。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要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确立时代的价值坐标,激发前行的道德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思想转变。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如何做人,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围绕立德树人,认真研究把专业教育提升为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提升为能力教育,把能力教育提升为品格教育,把品格教育提升为核心价值教育。

夯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基础

夯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基础,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反映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原则、智慧和品格。

做人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按照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恰到好处地做人做事。道德规范是最基础的做人标准。在道德规范下,每个人形成了道德理想和道德良知。有道德理想,就会知道什么是光荣,应该做什么;有道德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耻辱,不应该做什么。学会做人,就要坚守道德良知,守住人类道德底线,守护灵魂深处净土,守望人性本质光辉。

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表明,做人是魂,做事是根,做人是主导,做事是基础;做人是价值理性,做事是工具理性;做人是方向目标,做事是方法手段。一切成功是做人成功,一切失败是做人失败。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重智轻德,忽视人的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片面发展。按照片面发展理念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要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技能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为本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育人首位。

坚持育人首位是对人性的高度尊重。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人的行为。从自然属性审视,在生理层面,人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在心理层面,人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在社会层面,人总会考虑行为后果。坚持育人首位是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对学生“生存需要”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选择权利、运动权利、休息权利等。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尊重。尊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对学生“享受需要”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时间空间,尊重学生的享受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

第二,坚持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教育同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自主的发展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坚持服务学生。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服务第一,你服务越好越及时说明越有价值。

第四,坚持研究学生。当代学生最新特点是“高、大、快、强”。所谓高,开放程度高;所谓大,信息量大;所谓快,思想变化快;所谓强,个体意识强。突出特点是四性,即独立性、主体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在行为中追求自我支配,在生活中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中追求自我价值。心理特点是生理成熟期前移,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比较普遍。发展特点是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社交需求更加广泛。

(作者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