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碎金式传统文化与课程开发 有特色的评语更有感染力 “诗评语” 老师“诗评语”不只是有诗意 “诗评语”的意义大于形式 乡村小学落实研学旅行的关键点 “教学相长”的智慧 警惕网络直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侵蚀 经典画读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思辨空间】

乡村小学落实研学旅行的关键点

□ 马希良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可见,要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为突破点找到研学旅行的着力点,关键在于学生过往学习、生活的经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拓展。

然而,不可否认,与城市小学相比较而言,乡村小学依然存在生源不足、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乡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痼疾依然未得到根治。在这种情况下,要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针对乡村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开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研学旅行奠基。学校管理者要本着从落实《意见》的高度,重温新课改的精神,重读新修订的国家课程标准,重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当然,重温的意义在于“温故知新”,落实《意见》。因此,乡村小学必须做的就是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国家新课改精神、课程标准,国家及各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纲要及细则的要求,开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意义在于:首先,可以引导乡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所在乡村社区的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其次,可以使乡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体验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再次,可以使乡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其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下一步开展的乡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研学旅行寻找突破口而奠基。

积极落实《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研学旅行从“一般小学四到六年级”开始,并且要“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也就是说,落实小学研学旅行要从小学中高年级做起,重点实施的落脚点在于整合“乡土乡情”等乡土课程资源。因此,在乡村小学落实《意见》,就得把以研学旅行为目标的“乡土乡情”等乡土课程资源纳入学校课程。首先,政府要主动作为,利用教育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乡村小学所在社区可用于开展研学旅行的自然资源、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进行评估,为下一步开发以研学旅行为核心的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服务。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乡村小学要邀请有关教育专家、社会学家、文史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开发以研学旅行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突出乡土乡情特色,充分整合乡土资源,从而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