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碎金式传统文化与课程开发 有特色的评语更有感染力 “诗评语” 老师“诗评语”不只是有诗意 “诗评语”的意义大于形式 乡村小学落实研学旅行的关键点 “教学相长”的智慧 警惕网络直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侵蚀 经典画读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教之有道】

“教学相长”的智慧

□ 朱年强 李群

“教学相长”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原文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探讨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也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教学相长”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虽有美味佳肴,但如果不亲口品尝就不知道它的滋味;虽有精深的道理,但若不去学习、钻研,也就不会知道它的奥秘。所以,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欠缺;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待改进。认识到自己的学识水平不足,才能督促自己去努力学习;认识到教学水平不高,才能鞭策自己积极钻研,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水平。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因教而长进,教因学而受益,教学双方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共同提高。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说明,教与学各有自己的特点、性质、地位和作用,其目的各不相同;同时也说明,教与学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由此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与学相互结合,构成了教学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相长”较为深刻的辩证关系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相长”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及时反馈、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控制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掌握着教学的方向和进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设疑问难,增强教学的凝聚力,实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此乃进学之道也”的目的。

“教学相长”重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同频共振。“教”从“学”的实际出发,作用于“学”;“学”反过来促进“教”。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旅。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不能统治“学”,也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师生是“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的伙伴关系。教师既引导学生“学”,又从学生的“学”中受到启发,验证课前教学设计的正误。课堂教学的双边多向,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

“教学相长”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教学相长”的整个过程而言,应该成为教师专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脱离了“教学相长”,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时的、不可持续的、没有任何效率和意义的。教师教学的内在动力源自完成教学后的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教师只有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产生吸引力。“教学相长”的终极目的是,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发展;不仅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理想的教学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共同体中的“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