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剪出新天地
——记莱芜市莱城区吐丝口小学“趣味剪纸”课程教师亓云峰
她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剪纸,从此便走上了剪纸的艺术道路。在涵养自己、传承文化的同时,她用剪刀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户。她就是莱芜市莱城区吐丝口小学“趣味剪纸”课程教师亓云峰。
说起剪纸,几年前的亓云峰还是个门外汉。一次,同事魏艳红和吕淑燕两位美术教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剪纸创作。几天后,一个惟妙惟肖的“仙女”、一幅活灵活现的“连年有余”逐渐从一张普通的红纸上显露出来,这让亓云峰感觉非常神奇!当时她就想: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创作一幅这样的作品?
亓云峰从小就喜欢美术,这次她最终没能抵挡住内心的诱惑,向吕老师要了一幅样本,自己也试着剪起来。尽管有点美术基础,但真正操作起来她才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遇到精细处或不明白的地方,她就向吕老师等人请教。第一幅作品“连年有余”完成一半时, 亓云峰感觉创作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幅作品完成的一刹那,她心潮澎湃,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从此,亓云峰喜欢上了剪纸,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钻研剪纸艺术。经过不懈努力,她不但系统掌握了折叠、阳刻、阴刻、阴阳混刻等民间传统技法,还发展了分色、称色、点色、勾绘等艺术形式,尤其擅长人物、鸟兽、文字、鳞介、花木等传统艺术题材,喜庆、吉祥和祝福是其作品的基本情调。亓云峰的作品在保持民间美术特点的同时,注重意象组合,构图简洁又明快,创作意象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含义丰富。
就在这一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上级领导要求“三至五年级各班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这是一门既无课本也无经验和基础的“三无”课程,大家都犯了难。亓云峰想到了剪纸,它投入小、易操作,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民间也有一定的基础,为什么不让学生们也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呢?当她把自己制作的“连年有余”剪纸拿到班里时,学生们都赞叹不已,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地说:“老师,你这么厉害,教给我们行吗?”
于是,亓云峰找来简单的样本让学生临摹,他们从最基本的剪刻技法学起。不到两个星期,荡秋千、踢足球、民族舞、浇花等简单的临摹作品就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尽管这些剪纸简单,但对学生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特意设立了“剪纸艺术工作室”,这让亓云峰和学生们倍感振奋。就这样,利用每周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认真地进行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亓云峰意识到,剪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给学生剪刻技法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尝试研究剪纸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一门课程。进一步明确了研发剪纸课程的目标后,亓云峰开始带领学生分组研究剪纸的起源、发展、流派、技法、应用等。
“百善孝为先”,在团队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创作大型临摹作品《二十四孝图》,提升作品质量的同时了解了古代的“孝”文化。历时一年半,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他们创作了其中的19幅作品。作品在学校一经展出,引起了轰动。自此,亓云峰和学生们更是一发不可收,先后创作了几组类似主题的作品,如“和和美美”、“丰收图”、“富贵平安”等。部分技法熟练的学生除了临摹还自己设计图案进行创作。如“张根号火箭”、李元哲的“甜蜜菠萝”、许浩宁的“Tom猫”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涵养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由亓云峰指导的剪纸作品吸引师生长时间驻足,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剪纸作品让他们啧啧称奇,流连忘返。剪纸方面的行家发现,有些作品的刀工不同,熟练程度也不同,有的甚至有明显的瑕疵。那是因为,它们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每幅作品少则一人,多则两三人,是团队合作的结晶,而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一路走来,亓云峰深深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剪纸文化就是这广漠天幕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艺术,剪纸虽然最早在我国出现,却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很早就将剪纸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而在国内,剪纸仅是小部分人关注的民间艺术。因此,要让后人了解这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就必须将其传承下去。亓云峰说:“要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需要新一代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我要在这方面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