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构建高效课堂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备课中,我发现,有些课文篇幅长,文字多,内容丰富。这样的文章如何“短教”,一直是我关注与研究的方向。
“长文短教”,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由原来的两课时压缩为一课时,更不是不教,而是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对“长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文虽长,却可短教。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凸显重点,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选取文章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以此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只有懂得取舍,才能有所侧重,从而有所突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取的又是什么呢?首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剪裁。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一定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力量的教学。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也许是笔尖倾泻出来、一气呵成的,也许是经过精心构思的。我认为,不管是一气呵成的还是精心构思的都有内在的情愫。一篇文章中肯定有几处是最感染读者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这几处最动情的语言巧妙地裁剪、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让情感生发、聚合、涌现。当我们把感人的段落或重要的段落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一定会得到延展、爆发,而我们感受到的一定是灵动的课堂,是富有深度的课堂。
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教学长文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对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将相和》时,我抓住对比点突出人物特点。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两次交锋中凭着机智、勇敢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但是,廉颇不服气。因此,二人出现了不和。于是,我引导学生:“请你们对比课文中的那两段话,找一找两个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讨论,学生发现,二人性格不同,对待对方的态度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对人物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懂得取舍,要立足文本情感的凸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的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由此可见,情感是多么重要!对于长文来说,更是如此。一篇长文有可能隐含着多种情感点,我们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开始便请学生找到表示老人与海鸥关系的词语,如“亲昵”、“亲属”、“亲人”等。接着,让学生想一想: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亲情”。然后,教师顺势总结,利用几个关键词把握住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只有把情感基调定好,我们才能够达到刘勰所说的“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境界 。
“长文短教”这四个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探索。只有把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探究活动紧密相联,才能摸索出一条正确、有效、可行的道路来;也只有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长文短教”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得远、走得宽、走得深。
(作者单位:威海恒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