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浅析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它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呢?
着力基础,对现有教材进行重组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而把在结构和写作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从而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课文,以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从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如何达意。
注重训练,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我在有效阅读教学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保证训练的时间。在语文课堂上,一般学生的读课文及做练习题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更少。我认为,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安排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一般应占每节课的二分之一左右。二是要注意训练的质量。教师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训练要贯穿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训练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训练。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负担 ,而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拟答案——集体评价”。凡是重要问题和说话训练都要在全班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请个别学生回答。
这些措施增加了学生有指向的智力活动时间,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教学效果显著 。
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根据反馈原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括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四者缺一不可。现在,语文教学主要通过单元形成性测验进行反馈和评价,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需要二周左右,而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对部分学生来说,一个单元学习的累积误差难以在短时间内矫正。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每天的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于是,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节课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反馈意识,实现“每课有反馈,每单元有反馈”的目标。二是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对练、互相批改、组织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增加学生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三是及时评价,积极鼓励。为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练习、作业获得反馈信息而评价不及时的状况,我在课堂上让做对的学生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选择题项。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信息。我还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心中产生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