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主导教育阅读
在刚参加工作时,限于学校的特殊环境,我只能通过部分教育类的报刊来学习、探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感觉到,这种阅读方式虽有时效性,但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提升。于是,我开始尝试阅读教育类的著作。
在刚开始阅读教育类的专著时,我认为,越是新作越能够跟自己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于是,专门搜集最新出版的著作。现在回过头来想,自己当初的认识过于偏激。虽然我也阅读了部分优秀著作,但感觉到,大多数新作还是没有深入到教育的本质中去,要么倾向于理论的说教,要么单纯地展现教育案例。这致使我在一段时间里盲目地模仿这些“教育专家”的模式,走过了一段比较曲折的路程。
还好,自己在这条道上没有执拗地走下去。这要感谢周国平先生。周先生在著作中反复地提醒我:不管阅读哪一个专业方面的书籍都必须从经典作品入手。他还说;“只有阅读了经典作品,你才能真正区别出真伪来。”因为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论证。周先生的这一提醒好似醍醐灌顶,使我迅速转变了方向,开始阅读教育类的经典作品。
打开“经典”之门,我才看到了其丰富与深刻。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开始,到张万祥老师整编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著作,我集中精力阅读了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理论家的大量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要么整理精彩片段,要么撰写读后感,力求让自己的阅读不只停留在表层上,而有真正深刻的感悟和丰厚的收获。紧接着,我把自己的阅读面做了进一步的扩大,开始阅读不同的教育体制与环境下的教育专著,比如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洛克的《教育漫话》等著作。同时,我也阅读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等著作。
在阅读教育经典的过程中,我突然感觉到自己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领域。在这片领域中,真正的行家能够引领你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天空、大地、生灵以及美妙的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我仿佛也有了更多的对教育方面的见解和实践的勇气。
当然,我们在汲取经典带给我们能量的同时,不能被经典紧紧地束缚住。我们也应该适时地与时俱进,辨别真伪,阅读当下的一些极有创新力的教育著作。比如,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爱心与教育》,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十讲》,张丽钧老师的《中国学生缺什么》、《做老师真好》,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等,都是相当不错的著作。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和促进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育者知道,如果单纯地阅读教育类的书籍,那么不足以真正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只有做到博而又专,才能成长为时代的教育者。比如,阅读一些哲学类的经典著作,能让我们的心胸更为开阔,信念更为坚定。
所以,在面对当下出版市场纷繁复杂的局面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被其迷住了眼,应该把握住阅读教育经典作品的主线,适时渗入具有创新力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时代的教育弄潮儿,才能发出教育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