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落地需留意的那些“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版已公布数月,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能否起到应有的引领效果,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鼓帆远行,关键看怎么落实。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怎样在各学科和学段中切实落实核心素养已成为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的课题。
核心素养终究需落到学校的具体教育层面上。针对教育一线在核心素养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显性问题,笔者作了思考。
要保证核心素养实效落地,首先不应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僵化和粗浅化。以这种思维理解核心素养,就会将其理解为符号化的内容,跳不出字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圈子。此外,如果将核心素养“分割”理解或强行“打包”,就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领域和学生特点有机地融合核心素养内容。如果教育者不能深刻领会核心素养,那么这些素养和基本要求将成为冰冷的“律例”,而非充满生命力并能自我延展的活的灵魂。带着这种思维落实核心素养,就会出现在教学框架内空喊口号、流于形式的“隔靴搔痒”。不但不能有效落实素养,而且会削弱传统教学的优点,根本不可能让核心素养落地。这种思维已渗入现实生活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并不深入学习和领悟核心素养,仅仅将核心素养当作一种口号或需要应付的硬性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会出现一些掺和素养元素的教育行为,但其效果恐怕不会明显,素养落实的任务终难完成。
核心素养落地需要注意,不能将执行核心素养与抓成绩搞成“两层皮”。那就是,必须把执行核心素养与抓教学成绩分开来执行。这样做的缺点在于,将素养落实和主体性教育评价割裂开来。有人认为,抓成绩是为了回应传统的以分数为主导的评价,核心素养的落实对成绩的提高来说意义不大。这样做,最后酿成的结局是,在本来可以深入落实核心素养的学校,却由于将素养评价和成绩评价独立起来,而导致核心素养的落实难于跟学校日常教学及教育行为无缝对接、深度融合。二者分得太清,实质上还是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育人行为。其实,核心素养与教学成绩有一个天然的重合点,也是育人的基石与出发点,那就是促成人的发展。如果将学业与素养评价有机融合到学生综合发展的大框架下,两者将是一体互动的,而非割裂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转变思维,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下一些硬功夫。我们期待着,适应核心素养大背景的评价体系尽快生成且根基厚实。
在核心素养落地过程中,学校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主线。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而最终一切都离不开人的正向发展。对于“全面”的含义,核心素养框架中给出了指导性的表述。如果不能有力地落实到人的发展过程中,那么工作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核心素养指出的是发展的要素与方向,但一线实现得怎样并不能完全由课程预设决定,所以一定要以实际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核心素养落地的终结性依据。教育改革理念先行没有错,但如果执行中偏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却轻视实际效果,就并非实事求是的选择。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地,不但要让学生素养全面发展,也涵盖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稳步提高,最终促成学生的真实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中,不能忽视一线教师的感受。一线教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推行核心素养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技能、理念、心态等直接关乎核心素养落实的效果优劣。因此,我们必须动态地关注教师的表现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