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发脾气
天天和小孩子们在一起,烦人的事情可不少。告状的比比皆是,麻烦一个接一个地来,以致我的火气一个劲地往上窜。如果不压住,真会“怒发冲冠”,说不定弄出什么动静来。倘若不管不问,就会有更大的麻烦在后面等着我。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得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发脾气是没有一点含金量的,最关键的是拿出解决麻烦的实质性办法来。
起初,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你是来处理事情的,别发火,要压住。压下去,效果就会好许多。”后来,我知道了怎样进行冷处理。遇到不太要紧的,缓一缓,间隔一段时间再处理。这样,小事往往不了了之。这是“冰箱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也时刻记得: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这些都要求教师极力地约束住自己,别违背教育原则,别做出过激的事情,更别给学生的身体、心灵带来抹不去的伤痕。
管建刚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愈加明智的道路。他在《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了耐心,不再求‘短、平、快’,不再求工业生产的速度、效率,你回到了教育的农耕社会。有了教育的‘慢’的艺术,啰嗦一点,费劲一点,而你一点也不急,一点也不恼。处理得慢一点、曲折一点,写起来就能快一点、出彩一点。处理学生间的纠纷,你不再机械、粗暴,不再力求简单、速战速决,而会选择温和的、迂回的处理方式。你不只在做一种工作,也在生产一件艺术品。每一个好故事都是一件艺术品,每一件艺术品都在你心灵的智慧中诞生。写作的艺术和智慧,不只融入你的教育故事里,也会渐渐融入你的教育生活里。”
从写作的角度,让事情慢下来,让事情曲折起来,把事情记下来,是多好的法子啊!
要想慢,教师就必须把心情放松下来,不再冲动。看见两个男孩打架,管老师要用慢镜头录像,还找来导演、编剧、武术指导。在找的工夫,俩孩子早就握手言和了。于是,大家相视一笑。
还得开动脑筋,想办法。平时的麻烦也不见得多精彩,毕竟都是平时生活中的一点小摩擦,直来直去。那不行,没多少意思呀!两个男生发怨气,敲打椅子背,敲松了螺丝,并把螺丝弄丢了。管老师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大张旗鼓地让他们统计其他班里椅子的损坏情况。管老师又跑到总务处找来螺丝,俩男生抢着修起了椅子。管老师还拍了照,表扬了他们。这真是润物无声呀!
有事情记下来,就得有事可记,逼着自己在遇到麻烦时去创造一波三折,逼着自己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作出理性的思考。这样一来,教育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了。写着写着,灵感一来,很多点子就从脑子里蹦出来了。的确,以后处理起麻烦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不用发脾气,没有脾气可发了,没有情绪可控制了,已经由先前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介入,连心态都变了。这样对大脑和身体都是有益的。大脑开始主动思考最佳的解决方案,已经脱离了先前的“堵”,越用越灵光了。遇到麻烦,不再大动肝火,不再强压下去,反而乐呵呵地参与进来。于是,工作变得十分有趣。
把故事记录下来,会渐渐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做事方式、教育行为乃至心性,其价值不可估量。
不用发脾气,时刻以记录与写作为己任、为载体,寻找并创作精彩的教育故事,实现从“冰箱效应”到自觉自愿开启智慧教育的华丽转身,过上更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必将开创别样的教育旅程,创造出多彩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