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不能太随意了
音乐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不但担负着美育的实施任务,给学生以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能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教育,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笔者发现,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严重的随意化倾向,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法开足课时。音乐课虽然也被安排在课程表中了,但很多无法正常开展,学生上音乐课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对这种反常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大都抱支持的态度,认为音乐课上不上是无足轻重的事情。音乐教师也乐得清闲,无论谁来抢课都来者不拒,从而使音乐课成了一种摆设。
音乐课缺乏必要的规划。音乐课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教学的规律稳扎稳打,一步步地来,但很多音乐教师课前没有制定严格的课程计划,也缺乏精心的备课,大多是临时起意、随时安排的。有的音乐课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安排学生看看电影、听听歌曲;有的干脆改成其他课的自习,教师只不过是一个“监工”罢了,从而使音乐课名存实亡。正是因为音乐课缺乏必要的内容,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不高。
师资缺乏,教师分身乏术,也是音乐课难以正规的主要原因。在很多地区和学校,专业音乐教师非常缺乏。他们有的是半路出家,缺乏必要的课程素养,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规律一知半解,因此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的虽然是专业教师,但往往身兼数职,一个人承担起学校所有音乐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备课,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有限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增添了很多硬件,如一些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等,但必要的音乐设备却没有添加。而且家长很少有为孩子购买音乐器材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音乐教师即使想把课上好,也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设备而作罢。
家长缺乏必要的支持。如今的家长关注的重点大多是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很少有主动关注孩子音乐课学得怎么样的。即使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也很少有家长舍得花大价钱给孩子报音乐培训班。这一切无不给孩子造成一种“假象”,音乐课无所谓,上不上、学不学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学生普遍缺乏音乐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在音乐课随意化教学的背后有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音乐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却是毋庸置疑的,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为音乐课教学补足必备的资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武器的士兵如何上战场?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增加必要的设备,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校发展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开足、开全课时,严禁其他课挤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生的音乐素养纳入对学校的考评中。音乐课虽然不能完全用试卷进行考试,但可以用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考核的时候,不仅听学生唱歌,还应该增加对乐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像作品的词曲作者、内容结构、乐理常识、所表达的情感及思想内涵等,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
总之,音乐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是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要素之一。音乐课在我国文化教育中也一直占据重要位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素养,学校切莫放松,音乐教师也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切实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