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信息化设施孤独老去
如今,有些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教师还没学会使用就被淘汰了。有的器材刚买来,教材就变了,以致实验仪器成了“孤儿”。再就是,在有关企业的推荐下,学校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实验基地。从闭路电视、液晶电脑到投影仪、电子白板,再到触摸屏的一体机,淘汰速度实在太快,以致教师跟不上节奏。如何改变教育设施设备的浪费现象呢?
设施设备的选择权要让位于基层学校。俗话说:“鞋子合适与否只有脚知道。”各个学校的发展起点不一样,需要的设施设备也不同,因此,在设施设备的采购上,应当让基层学校来说话,不能采用配给制。实际上,目前,基层学校的许多设施设备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配送的。不管学校要不要,主管部门直接“送货上门”,然后从学校的账户上扣款。显然,这是“管、办、评”不分的结果。不少学校的主管部门把管理行为、办学行为、评价行为混为一谈,常常是“以管代办”、“以管代评”,决策、执行、监督高度一体化。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强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学校需要什么、购置什么,只有学校自身知道,各级主管部门无需代理,也不能代理。
教学设施的配送和教材的配送形成“两张皮”。事实上,有什么样的教材就应当配送什么样的设备,设备是为教材服务的,应当围着教材变。之所以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因为二者缺乏一个统筹机构,也就是供给的链条出现脱节现象。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这种现象有必要加以改变。仪器的更新应当瞄准学校这个市场的需求,号准教材改革的脉搏,然后,再研发、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设备淘汰过快而产生的浪费现象。
另外,还存在着一个供给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很多设施设备的供货商只管供货,不管指导和维修。虽然有个别供货商在供货完毕后也象征性地召开一次产品介绍会,但会议内容大多是针对新设备的用法而言的,是单纯的机械操作问题。至于如何与教育教学“联姻”,则只字不提,以致许多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向同事们传达。因此,很多产品一旦送到学校,就永久地放在实验室、仪器室里,几乎无人问津。只是在教育均衡化大检查时,负责分管该室的教师才想起来擦一擦、抹一抹,但仅仅是打扫卫生而已。
当然,学校的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学校的负责人一味地图省事,对教师们使用仪器设备持一种消极态度。他们担心仪器设备损毁后得付出维修费,担心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对于一所现代化的学校而言,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保持良性、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