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春光明媚的莒县一中校园 天津在高校尝试开设非遗公选课 引领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文化 北京:教室装修必须见证检测空气质量 应对“少子化”日本减校不减教育 小学入学日期松动,专家称操作有难点 提高教师素养应补好培训短板 “凡事要趁早”放大了教育焦虑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新闻分析】

“凡事要趁早”放大了教育焦虑

□ 杨国营

名言不等于真理,甚至未必正确,比如“出名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乍一看挺有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但越是偏颇的言论往往越具有蛊惑性,让人不知不觉堕入其构建的价值幻象和思维陷阱中。当下弥漫在不少家长中的教育焦虑,与此密不可分。

“出名要趁早”转化成教育观念,就成了“识字要趁早”、“报班要趁早”,总之“凡事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是如此,既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输在长跑途中,更不能输在终点线上。而一旦被上述思维主导,一切将变得难以控制:你家孩子要趁早,别人家孩子想要更早;你家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偷跑”,别人家孩子想要跑得更早、更快。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恶性循环。

“凡事要趁早”的思维加剧了现实中的教育焦虑,而教育焦虑的蔓延又反过来助推着“凡事要趁早”思维的流播。日前,有媒体报道,从幼儿园开始,不少家长就近乎疯狂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为的就是“快人一步”、“先人一着”,否则就担忧孩子“跟不上”、“被孤立”。在这种群体性焦虑的氛围中,很多家长身不由己地被推着往前走,有的甚至慢慢丧失理智,只顾埋头快跑,顾不上抬头看一眼前方。

但是,家长、教师们一心求早求快,看似用心良苦,结果又如何呢?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九成源自家庭,不少孩子受到父母在教育方面的逼迫。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当一些家长、教师仍在驱赶着孩子在更早更快的道路上狂奔时,事实却在不断证明着其不可持续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青少年越来越不认可这种“凡事要趁早”的教育思维,当他们开始拥有一定的生活自主权时,就开始反击。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当下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开始选择“慢毕业”、“慢就业”,给自己的受教育之路和职业规划留出更多弹性空间。

在“凡事要趁早”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被异化成一种速度的比拼、时间的消耗。在这种非良性竞争的模式下,几乎不可能有孩子成为真正的赢家,区别只是输在哪个阶段而已。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齐心协力,才有望缓解和破除被种种焦虑裹挟的现实教育困境。

(摘自2017221《中国教育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