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春光明媚的莒县一中校园 天津在高校尝试开设非遗公选课 引领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文化 北京:教室装修必须见证检测空气质量 应对“少子化”日本减校不减教育 小学入学日期松动,专家称操作有难点 提高教师素养应补好培训短板 “凡事要趁早”放大了教育焦虑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呼吁:

引领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文化

□ 何锐

多年以来为传统文化鼓与呼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32抵达北京,他今年准备的提案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他呼吁,要引领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

冯骥才委员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中表示,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消费文化“抢夺眼球”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守住传统并将优秀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贯通融合,是当代社会的文化使命之一。青少年作为明天的主人,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

如何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冯骥才委员认为,特别是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冯骥才委员建议,在每年国家文化遗产日,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本地一项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举行的活动。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1372项,省级非遗超过万项,还有市县两级非遗。各地中小学生都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师可以带领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

他还建议,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们参加民俗活动,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还可以安排学生收集谚语、民间故事等。另外,民间文学之乡可以鼓励学生们收集民间歌谣谚语,剪纸之乡可以倡导学生体验剪纸,并运用新媒体渠道方式传播,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兴趣。

“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冯骥才表示。

(摘自201734《京华时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