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教育民生: 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和决策 春季锻炼正当时 一片爱心献边疆 转变观念,做培养创新人才的班主任  把赞美送给每名学生 阳光教育成就魅力班级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专家视点】

教育民生: 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和决策

□ 陈培瑞

笔者作为一名关注国是特别是教育决策的黎民百姓,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等途径获得“两会”信息、关注教育决策。今年的“两会”给我的突出印象是教育虽非热点,但仍是重点,党和国家的教育决策更加聚焦和精准,民生意蕴更加浓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为题,把教育决策的重点聚焦为“强本固基”、“做强高端”、“优质均衡”、“普惠民生”4个方面。“强本固基”,即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质均衡”,即通过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措施推进中等及以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强高端”,即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普惠民生”,即所有举措的出发点之一是普惠民生,尤其“补齐短板”的举措更是精准的惠民措施。比如,继续扩大重点高校在贫困地区和农村的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等。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领域,也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的民生情怀和民本治国理念及决策不仅体现于教育决策,还体现于国是的决策。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谈到2017年度仍保持6.5%左右的中高经济增长速度时语重心长地谈及保持这一速度的基本考量之一是保就业、保民生。他如数家珍般说出一串数字,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近200万个就业岗位,2017年力争提供1100万个岗位。然后谈到“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中专毕业生500多万人,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总理浓浓的民生情怀特别是教育民生情怀溢于言表,体现于决策中,令天下苍生为之动容。

笔者作为有子女就读的家长深知教育民生关乎家庭命运,维系着家庭的和谐,父母及祖辈的喜怒哀乐无不连着子女就读的好与差。笔者曾把这种连接归纳为过“六关”:一是孩子能否进入较好的幼儿园,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二是孩子能否进入较好的小学,接受小学段义务教育;三是孩子能否进入较好的初中,接受末端义务教育;四是孩子能否以较好的中考成绩进入较好的高中学习;五是孩子能否以较高的高考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六是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否就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亿万家庭的父母拼命打拼,节衣缩食,外出务工,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聘请家教,可谓为孩子之忧而忧、为孩子之乐而乐。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家庭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基本单位,关注大中国命运必定关注家庭命运,关注家庭命运必定关注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民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口号,而是非常具体、精准的实际行动。党和国家在关注教育民生方面可谓“聚焦靶心”、“精准兴教”、用心良苦、高瞻远瞩。

教育系统面对国家重托、人民期盼,该怎么办呢?笔者以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放眼全局看教育,捕捉新鲜国是有可能向教育释放的“红利”,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比如,国家放开二孩政策,难道对教育只是压力吗?国家为此制定的诸多利好政策、家庭结构的改变,必将推动更多的资本向教育流动,也必将推动社会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这难道不是“教育红利”吗?二是教育系统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每个有良知的人看看当下孩子的生存状态,都会心痛。课业负担依然沉重,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体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负担非常沉重。这难道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所要的结果吗?教育关注民生说白了就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实施面向个体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各在其位、各展其长,从而快乐成长。

笔者有一言进师长: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名学生吧,给他们求生的本领吧,给他们做大事业的才干吧,为他们的一生幸福奠基吧。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