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教育生态应当浸润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经典画读 制度的“经”与“权” 让儿童文学成为“最美的遇见” 莫让“杀气腾腾”的高考标语施压于学生 由校徽到学生证 从“不伤牛心”说起 由“最小的研讨班”想到的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思辨空间】

制度的“经”与“权”

□ 朱年强 李良

“制度”一词始见于《商君书》中的“凡将立国,制度必察”这句话。制者,节制也;度者,尺度也。也就是说,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唐代柳宗元在《断刑论》中有“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的论述,讲的就是制度的坚守和变化。经者,恒久之道也;权者,应变之策也。以原则维护根本,指引方向;以应变照顾当下,解决问题。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与“权”的辩证关系成为考验领导者的一道难题。

制度必须具有伦理性和教育性,才能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规划”走向“教化”。制度除了文本制度外,还有无法装订的非文本制度。非文本制度一般由文化心理、社会习惯等约定俗成的规范组成。它虽然不以成文的形式存在,但对学校的影响不可忽视。除了文本制度,制度还包括“运行中的机构”。运行中的机构是形成制度文化的骨骼,文本制度是制度文化的血肉,执行、反思、改进是制度文化形成的动力。学校必须将制度演变成一种文化,影响和疏导师生,促使师生修正自己的言行。学校制度只有释放出更多人性的“温度”,化为师生内心的认同和默契,才能更好地规范师生行为。

制度建设源于问题导向。制度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其蕴含的力量才能充分释放出来。判断制度建设是否可行,关键是看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学校制度规范的制定,应该是师生平等参与的过程,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

制度具有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其中,制度不变的一面为“经”,制度应变的一面为“权”。制度的良性运转,应该既有“经”又有“权”,既有刚性又有柔性,既有硬度又有温度。有“经”无“权”的制度,过分拘泥于抽象的概念原则而缺少现实关怀,以致成为机械的教条主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度就会沦为悬浮于现实之上的文本。有“权”无“经”的制度,只看到了事物的特殊性,而不顾客观规律的普遍约束,甚至以特殊为由,突破制度底线,践踏制度尊严,使制度堕落为诡辩虚无的相对主义、左右逢源的骑墙哲学。既有“经”又有“权”的制度,是有原则的应变,保持制度的延续性,并且在工作中寻求创新、突破,是一种渐进式、增量化的改革路径选择和适应性变迁。只有既保持制度的“硬度”,又不失制度的“温度”,才能使制度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制度的“经”和“权”,既需要坚持原则不动摇,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处理好“经”和“权”的辩证关系,才能统筹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各种利益诉求,才能彰显现代学校制度的生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