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文学成为“最美的遇见”
董卿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中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我要说:“孩子遇见儿童文学,有了温暖的生命,有了纯美的童年。”
儿童带着好奇之心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的成长需要对生活进行广阔的观察和探索,需要各种各样的经历、体验的磨炼和激发。但是,生活的局限性往往使他们很难得到这一切。儿童文学为满足这些追求而具有的启蒙性是显而易见的。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内涵正在于“指向人(儿童)的自身的完善,即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正是推动摇篮的手。
然而,遗憾的是,有多少家庭和学校让孩子与儿童文学相遇了呢?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一本课外文学书,却被家长和老师斥责为“看闲书”、“不务正业”。更令人痛心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读物,孩子或在做作业,或在赶往下一个补习班的路上,或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沉沦……
陈鹤琴说:“我要慎重声明的是,鸟言兽语的读物自有它的相当地位、相当价值。我们成人是没有权力去剥夺儿童所需要的东西的,好像我们不能剥夺小孩吃奶的那一种权利一样。” 所谓鸟言兽语读物,说的就是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来说,它是宝贵的天然的精神食粮。
那么,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让孩子遇见儿童文学,迷上儿童文学呢?
儿童文学读物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要让孩子有最美的遇见,家长和老师必须先与儿童文学相遇,为儿童文学去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
寻到了那些最美的儿童文学,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让孩子遇见,让孩子着迷呢?是“化做一棵树”,长在孩子必经的路旁,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给孩子朗读,还是让孩子自读?是分级阅读,还是分类阅读?是带着任务读,还是随意读?是加强方法指导,还是强调兴趣培养?是指向知识与技能,还是指向人文与审美?在“是”与“还是”之间还有哪些方式?它们又有怎样的关联?哪一种方式、关联是最美的呢?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行动起来。正如特级教师寇忠泉所言:“让我们的孩子们畅游于儿童诗的海洋,翱翔于童话的天宇,点亮心中的‘小橘灯’,与‘美人鱼’对话,成为‘白雪公主’的好朋友。总之,让儿童文学伴随儿童成长,用真善美的光芒照亮孩子们成长之路。”
是的,我们得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难忘而美好的遇见,让尽可能多的“小橘灯”、“美人鱼”、“白雪公主”温暖、照亮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