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解决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窄”“空”“软”“虚”的基础
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针对山东实际,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即“窄”、“空”、“软”、“虚”的问题。此次讲话以问题为导向,直指思政工作乏力、不足的症结所在,为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认为,要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窄”、“空”、“软”、“虚”的问题,高校应旗帜鲜明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注重传道育人、注重修身立德、主动担当尽责、注重言传身教,做到“六个统一”。
一、重视政治与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能分割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尤其是不能远离教育的政治功能。高校教育工作者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而工作的。如果受教育者没有政治意识,就不会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远大抱负和经国济民的担当追求,也就缺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教育不啻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的传授,是立人的培养。高校的教育使命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与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构、相辅相成的过程,更是教育的使命所在。高校一定要高度认识教师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立德树人的目标。如果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忽视或忘却了对受教育者“德”的引领,就是向社会推出废品。
三、融汇知识与智慧的统一。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要向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要传道、解惑,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其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养成好的习惯,拥有成熟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让他们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一个好教师,应该在使学生拥有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成为会生活的智者。
四、培养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处理好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关系,重视两者的统一。高校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该书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五、强调合格培养与卓越引领的统一。高校教师应该为培养合格的学生尽心,也应该为培养卓越的学生尽力。我们只有站在人生、社会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以健康的心态和美好的人格,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态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动,昂扬向上、意志坚定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向更高、更强发展。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培养了优秀、卓越的学生。
六、追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统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优秀的教学能力与积极的研究能力有机融合。没有教学能力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没有思想的教学不能丰富教育的内容和提升教育的高度。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高水平人才。学习了知识就要用,学以致用,不用就是浪费。研究是为了高水平引导学习而致用,没有研究的思维,“用”就不会形成新的竞争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综合改革的勇气,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人才成长的逻辑,保持为人师的道德情操,饱含培养经国济世之才的热情、志气,承担起“国家委托”、“社会订货”的责任,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