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从“牢骚话”里找“金言”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家工厂,员工待遇和保障都相当不错,但是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为找出原因,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个专家组展开了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谈话实验”。具体做法就是,专家们找工人进行个别谈话,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作详细记录,且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研究的周期是两年。结果,他们发现:工人心情舒畅了,工作干劲高涨了,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这就是著名的“牢骚效应”。
其实,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对学校的某些管理工作心存不满。特别是学校在推行一项新制度、新方案的时候,他们更是在背后大发牢骚。面对这些教师的“牢骚话”,如果校长能够充分利用“牢骚效应”,让这些教师把牢骚发泄出来,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教师的工作干劲和工作效率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首先,要正确看待教师的“牢骚话”。“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鸣。”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说怪话、发牢骚。一般来说,“牢骚话”都比较难听。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牢骚话”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愿望。其中不但含有教师的需求,而且包含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牢骚话”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合理化建议。所以,校长要正确看待教师的“牢骚话”,不能认为发牢骚就是“找岔子”、“唱反调”,更不能因而拼命压制或伺机报复。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不但树立不了校长的威信,反而会使他失去人心。
其次,要耐心听取教师的“牢骚话”。面对教师的牢骚,堵截是下策,疏导是上计。校长要允许教师表达与校长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要广开言路,让教师将心中的牢骚或怨气充分发泄出来。只有耐心倾听教师的“牢骚话”,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才能积极化解教师心中的矛盾,消除教师心中的怨言。也只有多听听教师的“牢骚话”,在工作中才会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需,办教师之所盼,才能得到教师的拥护,从而避免主观臆断、无的放矢。
最后,要正确处理教师的“牢骚话”。俗话说:“牢骚话里有黄金。”校长要善于从教师的“牢骚话”里找到“金言”,从中发现学校管理中的缺陷,从而不断改进,使学校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并非所有的牢骚都是积极的。校长应该在听取牢骚的过程中正确了解,调查引发教师牢骚的根源是什么,并且找准症结。这样,就更容易与教师进行沟通。反之,如果专门从教师的“牢骚话”里提取“有毒成分”,打击报复发牢骚的教师,就说明学校人性化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总之,校长只有正确看待教师的“牢骚话”,在耐心听取教师的“牢骚话”中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并在反思中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