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校长领导力
我想,只要未来有学校,就需要校长;只要未来学校要发展,就需要领导力——即使是虚拟的学校,即便换一种称呼和说法。那么,在未来学校里,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领导力呢?
校长应具有教育哲学的表达能力
人类总是在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中前行,未来的人们将更加观照自我、观照世界,未来应是重塑信仰的时代。未来学校越是开放,越是多元,越是充满流动性、不确定性,就越需要价值引领。
校长应带领未来的学习共同体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每一位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对生命需求的真切关怀,对教育目标的正确选择。在形成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校长既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价值观点,又要广泛征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意见,再归纳、概括,形成一种哲学化的表达。这种对学校价值观的哲学化表达,必须是先进的、正确的。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应以标识鲜明的符号呈现出来,然后再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的文化阐释,形成学校理念文化的系统。这套文化系统应具体化为育人的目标、课程的标准、学习的要求、工作的流程,并体现为校本化的、独特的、简约的话语。
在未来学校里,真正的文化表达不是理论阐释,而是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校长要带领共同体成员自觉应用这些价值来学习和工作,将之融入知识,融入活动,融入每一个生活的细节,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身体力行,做应用的示范和表率、提示和督促。在这样的学校里,校长必须成为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要把握住国家、社会、学校的核心信仰,用人类正确的文化和价值引领学生成长,从而避免使学校成为一个只提供知识、不关心成长的地方。
校长应具有优质资源的重构能力
未来校长应是优质资源的发现者、组织者、重构者。
未来学校的教育资源,可供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和过去,还有当下的生活、广阔的世界、无限的未来;不再局限于被确定的知识,可能还有在某个最前沿的领域刚刚被发现的知识。
未来学习的内容既产生于过去,又存在于当下。经典的知识技术、现实的生活能力、未来的创造潜能都应该列入学习者的备选领域,由学习者根据个人兴趣、需要、计划去自主选择,形成私人定制的课程单。
如果每所学校都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就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有网络支撑的未来学习空间,如果不同的资源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学校,由政府统一提供信息及调配使用,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校长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迅速发现这些学校以外的资源,根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进行精选、组织、建构,形成新的学习内容,发布给学习者。
校长应具有多元课程的整合能力
现代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隐性课程等不同的类型。学科课程是以某一门科学知识为基础构成的课程,是现代出现最早的课程,也是目前中国占比最大、最成熟的课程。在小学,学科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课程是以多门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建构的课程。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设综合课程,目前小学有社会、科学两门综合课程。我国的活动课程又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我国从2001年第八轮课改起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结构,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目前,小学的活动课程只有信息技术课有教材,其他内容没有教材。核心课程是指围绕一个具体的核心问题或主题,整合各种资源和多门学科知识形成的课程。芬兰正在推行新一轮课改,提倡的现象学习——项目课程就是一种核心课程。目前,我国没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多数学校未开设核心课程,一些学校开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全课程教学实验应属于核心课程。严格地讲,核心课程也是一种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里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和因素。国家没有隐性课程标准,但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
传统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严谨、系统,有利于进行标准化、系统化、高效率的学习。但学科课程存在内容脱离生活和现实、学习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而且,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综合的,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的方式也是综合的。这与学科课程的特点不一致。当下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整合,就是为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活动化、实践化,解决学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的新课程体系中,在学科课程之外设置了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之外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必修课程之外增加了选修课程。但是,学科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比重太小,有的课程没教材,甚至没有课程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学习的需求。
在未来学校里,学科的界限将被打通,学科的整合、融合是必然趋势,跨学科学习、全科学习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将更大。因此,校长要有将各种资源整合成课程的能力,要有围绕核心主题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做好核心课程的能力,要有组织、领导综合性课程学习的能力,要有发现、培养综合性课程教师的能力,还要有根据学习者需要改造、创造综合性课程的能力。
校长应具有深度学习的实践能力
未来需要学习者有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就需要变革课程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变革,其目标正是为了培养这些能力。
深度学习要求教育者把握学科的本质,要求学习者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校长要成为学科的专家,具有带领教师研究学科本质、学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深度学习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独特的经验、个体的生活,基于学习者已有的基础和能力,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习者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究、体验,重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
深度学习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标准,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多元需求,推荐适性、适才的学习方式和目标,为其量体打造最适合的学习增长曲线,让学习者实现深度学习,达到自己能达到的深度,享受学习的自由和幸福。
深度学习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学校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和桥梁,在已有经验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的网络。
深度学习应是运用策略和工具的学习。校长要成为教学策略和工具的专家,开发、引进各种策略和工具,形成一个策略资源库,使学习者根据需要自主选用,提高策略意识、工具意识和能力。
相应地,深度学习的评价应以评价学习、策略、思维水平为主,以评价知识学习为辅,帮助学习者诊断学习策略、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学知识变为学思维、学策略。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应成为常态,问题学习应经常使用,以帮助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寻求方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