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在每个岗位上绽放
——昌乐县推进教师全员绩效考核管理纪实
今年以来,昌乐县围绕加强教师全员绩效考核管理,深入调研,扎实推进,先后召开20余次专题会研究推动。截至5月19日,全县54所各级各类学校共制定《全员绩效考核方案》40个,全部通过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表决,平均满意率为97.6%,在系统内树立起“教育质量就是职业尊严、工作业绩就是至高荣誉”的鲜明导向。
科学研制教师绩效考核标准
3月24日下午,昌乐特师附属小学会议室里座无虚席,200名教职员工投票表决《全员绩效考核方案》,最后以全票顺利通过;3月31日,昌乐县实验小学《方案》教代会表决通过率为98%;及第中学、实验中学、新城中学等同步推进。在不到60天的时间内,该县连续召开26次不同层次的局长办公会和班子成员包扶责任区专题会,不间断调度研究和讨论修正。截至5月19日,全县校校有了“学校宪法”,人人心中有了“公平秤”。
此前,由于激励约束不到位,教师职业责任感相对缺失,昌乐县621名高级职称教师,坚守一线教学的496人,占不到八成;还有部分高级教师虽处一线,但转任“副科”,承担较少工作量,其应有的专业引领作用没能发挥出来。
“秤”之公平在于“准星”。昌乐县制定教师绩效考核标准的政策遵循是,突出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两大核心”,用好工作量、教育质量、师德表现“三把尺子”。
“工作量”是绩效考核的难点。省里关于教师“课时量”的界定,更多关注一线任课教师群体。后勤保障和服务岗位“工作量”的界定,成为该县方案制定和后期操作的难点。昌乐县实验小学就此先期集中攻关,并率先破题。
该校创造性地将学校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和教辅后勤岗位通盘考虑,平等对待,以可“公式化”测算的数据为参照,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模糊评议。每名教职工的“工作量”,第一次有了全面客观的“计量办法”。以一线教师工作量标准的制定为例:该校为每名教师确定一周的标准工作量,语、数、英学科为12节,品社、科学学科为14节,其他学科为16节。此外,对任教“超班额”班级和加班教师的工作量,对大龄教师仍在一线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一一予以明确。学校管理人员也首次有了工作量标准:校长为18个标准课时,副校长为12个标准课时,中层正职为10个标准课时,中层副职为7个标准课时。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党小组长、教辅和工勤人员等也都有了相应标准。
在工作量可核定基础上,各校对校内各类人员其他工作业绩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昌乐县实验中学将全体教职工分为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4类。专任教师又细分为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任教教师、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其他考查科目教师3类。主要按教学成绩确定业绩分值,兼顾团队管理成绩。对学校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科室正职兼任学科教学的,所负责科室全部任课教师教学成绩平均值占50%,个人教学成绩占50%;相应科室副职前者占40%,后者占60%。教辅和工勤人员工作业绩主要以领导评议、师生评议和教职工互评为主。昌乐特师附属小学则将教师团队教学成绩“打包”,按比例纳入个人教学成绩量化。
在昌乐,“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三把尺子”之一,被纳入教师“底线管理”。他们坚持师德前置,每学期末都通过家长评、学生评和教师互评等对教师职业操守进行全面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前置条件,实行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多数学校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师德考核办法。
绩效考核方案“校本化”实施
如何在实现绩效管理“问责功能”的同时,让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师自我素质提升、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相向而行,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绩效考核是一项颇具“植入性”特征的管理政策。昌乐县从《方案》制定到推进实施,坚持把教师作为制定者和施行主体。在此过程中,教职工全员参与,认真学习研究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这一举措把制定考核办法与加强教师职业岗位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感。为有效避免“排异反应”,全县54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内管理层、一线教师、后勤服务等各类教职工群体的40个《全员绩效考核方案》正式出台前,一律交由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表决。
发挥绩效考核工作正向激励效能
与教师绩效管理相辅相成,昌乐县以绩效考核成绩为重要依据,以强化学科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干部专业化、管理扁平化、指导精准化”,畅通业绩突出者上升成长渠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昌乐县五图街道邓家庄小学的孙红是位年轻教师,也是两个婴儿的妈妈,每天要从城里到学校坐公交车来回奔波。她潜心教学研究,跨年级任教数学、英语、科学3个学科,连续3年各科教学成绩均列全县前茅。不久前,孙红被学校任命为校教导处副主任。
“素质能力、教育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孙红老师的成绩在那里摆着,干的活人人都看着,老师们对此心服口服。这样一来,大家都有了奔头!”说这番话时,该校校长何吉洪的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