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刘宗超教授是从山东走出去的当今高校艺术教育界新生代典型代表之一。为启迪后学、了解当下高校艺术教育现状,5月6日,我和同事前往河北保定拜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宗超先生。赶到时已是傍晚,当时他正在满城区与书友切磋书法。次日上午,他带领我们来到艺术学院他的创作室。
落座后,我们拿出自己临摹的深感满意的《阴符经》给刘宗超看,他毫不厌烦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们讲解,每个字都从每个笔画进行分析,哪里临得像、哪里不像、起笔如何、收笔怎样都讲得很清楚。讲解中,他非常严肃地说:“临帖要入帖,一定要临得像,临得像真的一样,你才能搞创作。正所谓,入帖才能出帖。”他还说,他们学校对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是临60个书帖,每个帖、每个字都要熟记于心、了然于胸。他的讲解令我们汗颜,更对其折服不已。随后,他安排2014级环境艺术设计系学生陈宇带我们去参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中国历代名家仿真书画作品陈列室、燕下都瓦当艺术展室和陈文增定瓷艺术展室。陈列室里有孙过庭《书谱》、颜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褚遂良的黄绢本和宋拓定武本《兰亭序》、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王冕《南枝春早图》、朱见深《一团和气图》等历代名家作品,展室里陈列的更是极为罕见的燕下都瓦当、陈文增定瓷等艺术品。陈宇很用心地给我们讲解每幅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后据刘宗超的夫人介绍,这几个展室是刘宗超克服各种困难,争取各方面支持,经过多方筹措资金才建成的。这为河北大学成为全国78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之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宗超是山东肥城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特约评论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1987~1990年就读于肥城师范。那个年代的师范可以说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文化知识与艺体教育并重,师范毕业生琴棋书画不能说样样精通,都能略知一二。正是这种教育滋养了他的书法情怀。师范毕业时学校有两个升本指标,他竞得其一,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到泰安市造纸厂锻炼一年后回聊师任教,开辟了书法课教学。1999年,他考入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书法研究生之一。进取无止境,刘宗超没有满足,后又考入东南大学,师从张道一先生,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生长于泰山脚下、求学于六朝古都、任教于河北大学,三地的文化熏染了他,名师的指点开启了他,聪颖的天赋和勤勉的追求成就了他。他的书法创作从传统法帖入手,通过广泛临摹取法追求渐变,特别是在行草书创作上用功最勤。其学书主要取法“二王”和宋、明书法,尤其对黄庭坚、米芾、王铎等历代名家书法领悟颇深,临池不辍,加上早年魏碑书法的底子,这些元素的兼收并蓄、取舍重组使他的书法作品酣畅洒脱,字与字之间讲究和谐相安,具有昂扬俊逸的韵致,整体洋溢着一种洒脱灵动的文气。他也因此成为当代书法界备受关注的书法家之一。
近几年,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坚持“大艺术”观,以建设“特色鲜明、实力突出、河北领先、国内一流”的艺术学院为目标,形成了多艺术学科综合与融通的特色,是河北省环京津文化圈中极富综合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在全省高校艺术院系中学科门类最多,综合办学实力突出,正在成为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创作基地、高品质燕赵乡土文化与艺术的研创基地和展示窗口。国家和省市文联、书协的一些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就在我们去拜访的前几天,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分委员会会议刚刚在这里闭幕。
刘宗超中午还要坐火车去山西大学参加该校第二天的活动,我们没有再去打扰他,参观完展室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返回的途中,我们畅谈自己的收获,总的感觉,书法个性风格必须有过硬的传统技巧功夫作支撑,才能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刘宗超要求我们用心用功临摹古帖,其实他本人就是这方面的楷模。他为人诚恳谦虚,谈吐温文尔雅,对自己要求很严。他把书法不仅当作一门艺术,更当作一门事业来追求,他要求学生也要求自己:成功不会一蹴而就,艺术需要悟性和灵气,更需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甘于寂寞的精神。他跌宕多变、洋洋洒洒的风貌,既是他才情与智慧的展示,更是他辛勤耕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