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育人为培育核心素养奠基
树立全课程育人观,实施核心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早已实施。2015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文件?因为此前课堂上只讲授单一的学科知识,把教育教学的概念窄化了,以致教育缺乏生命力。比如体育课,一节课45分钟,学生既要热身又要收身,教师还要讲解技能技巧和注意事项,真正轮到学生训练只有10~15分钟,耐力也就无法训练了。而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课是身心训练,不仅有身体训练,还有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体育课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一节课不能少于75分钟。
再来看屠呦呦小时接受的教育。屠呦呦是抗战时期接受基础教育的,小学在家乡宁波的“翰香学堂”就读。这所民国小学让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吃惊:一是拥有一座古籍丰富的藏书楼;二是蔡元培、马寅初等一流学者居然前来讲学。如此重量级的学术大师到底会给一群小学生讲些什么呢?我想,一定是核心素养教育。
从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至今还保留完好的成绩单看,有的科目才60多分,算不上学霸。然而,屠呦呦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就一直坚持下去。可见,思维的激活及境界的提升对人才的培养就如卤水之于豆腐,是教育的点睛之笔。这点睛之笔就是“核心素养”,是人格品质的培养,对她后来克服种种困难研制青蒿素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时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比成绩更重要。
作为基层教研员,笔者一直认为学习绝不是教师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是使学生从生活中、学校中、自然中汲取正能量。具体地说,学习应该分为生活技能学习、学校知识学习、社会风情学习、自然法则学习等。所以,笔者去乡村学校听课期间,一直告诉教师:不要把课本讲死了,不能眼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要有“全课程”的育人观;不要把学科分得太细,像铁路段一样,各管一段,这一段不问那一段的事。
有位一年级的数学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来讲解0的加减法。他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见过别人钓鱼吗?一天,小猫和妈妈来到河边钓鱼。小猫一会儿去捉蝴蝶,一会儿去捉蜻蜓,而它妈妈专心致志地钓鱼。‘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有不少学生回答了这一问题。
起初,我听这样的课还以为是语文课。教师接着说:“这时,小猫的妈妈已钓到了3条鱼。3条鱼,我们学了数学,该如何表示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又该怎么表示呢?”教师很巧妙地让学生分析钓不到鱼的原因(生活语言),并从中引发数学问题(数学语言)。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是一个也没有,应当用“0”表示(数学符号语言)。妈妈钓了3条鱼,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用算式“0+3=3”表示。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活动不再枯燥,不再以学生被动听和练习为主。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有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然后观察图片的特征,并通过剪一剪、画一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对称图形。由此,学生既加深了理解,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的美,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整节课学生主动学习,为培养终身学习的素养奠基。
教育以育人为本。教师只有具备了“全课程”的育人观,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教育,进而使这种教育和学校生活、师生生命相结合,教育才能变得幸福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