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鼓励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众所周知,为人父母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可是,很多家长都对这样一件事情感到烦恼:孩子缺少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陌生人面前不敢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信心是孩子成才的前提条件。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感的孩子,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打“退堂鼓”。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帮助家长找到良好的途径,把孩子培养成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笔者认为,要想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家长必须经常鼓励、表扬孩子,发现孩子的特长并且加以培养,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首先,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别人称赞、鼓励、表扬,不喜欢被禁止、阻挠或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他曾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当孩子遇到困难及障碍时,家长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而要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去克服。在学习生活中,如果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点滴进步,家长就要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称赞。对于孩子来说,一个灿烂的微笑、一次温柔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都是美好的奖赏,都会产生莫大的力量。在现有的条件下,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每天只能表扬少数学生。所以,每一位学生家长都要补足这个短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要吝啬鼓励、表扬孩子的话语。只要看到孩子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要大大地夸奖一番;不论这些进步是多么的微小,都要点赞。这样做,孩子的意志力会得到强化,他就会信心满满地去做事情。
其次,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并且悉心培养。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是不相同的,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特长各有千秋。在学校里,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进步较快,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而信心倍增;而学困生则相反,由于在学习方面进步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因而自卑心理严重,甚至越来越不自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职责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并且因势利导,悉心呵护。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一种竞争优势,有了进步的动力,因而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并且努力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再次,让孩子从成功的体验中取得自信心。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育孩子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过多的失败体验通常会使孩子对自己的才能表示怀疑 ,以致其意志变得不坚定,信心动摇。因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智力水平,提出适合其水平的学习要求,使他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变得更加自信。同时,对于缺少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谅解,甚至可以让他“吃小灶”。当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家长不要冷嘲热讽,而要给他加油、鼓劲,并告诉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道理。
(作者单位:滕州市姜屯镇姜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