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文学景观引发的诗意想象 兰心的秘密,人心的秘密 山塞如画 勿让家庭作业变为家长作业 醒来,看见 教师书架 真诚而温暖的文化润泽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勿让家庭作业变为家长作业

——《家庭作业的迷思》读后感

□ 胡秀芹

《家庭作业的迷思》是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的著作,被评为 2010 年度影响中国教师的十佳图书。这本书阐述的重点之一,就是提出了学生的家庭作业问题。如美国政府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提出了 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学习成就评量与增加家庭作业。作业量的增加会增加父母负担、孩子压力、家庭冲突等,这些损失并没有以学业成就来平衡。在作者眼里,美国家庭作业的真相是让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是的,家庭作业已成为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想想我们的现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们现在的家庭作业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家庭作业数量过多。关于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数量问题,2013年教育部就通过多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的要求。但实际上,有些家庭作业数量过多,除了早作业、午作业、晚作业外,还有手工作业、暑假作业及寒假作业,搞得学生几乎没有空闲时间,每天都要熬到深夜才能完成。一些家长于心不忍,只好替孩子做作业,有的甚至全家上阵。

二是有些家庭作业“超难”。例如让家长头疼的孩子的手工作业,要求用废纸做个天平、手工做风筝等,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为了使孩子完成作业,家长不得不上手参与甚至代劳。一位家长无奈地表示,教师本意是想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但结果适得其反,成了家长的负担。这些对提升孩子能力没有任何作用的家庭作业,虽然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也很容易助长学生间的攀比风。

三是家庭作业检查过严。家长签字是家庭作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之所以让家长参与检查监督作业,一是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培养写作业的习惯;二是给家长提供和孩子一起学习的亲子交流互动时间。初衷是好的,但各种作业的签字制度却把原本该教师完成的任务转嫁给了家长。一位家长说,自己几乎沦为了孩子的“作业奴隶”。平时工作已经很忙,回到家还要批作业和做作业,这种“配合教育”的方式实在让人很无语。

记得我小时候,家庭作业根本不用家长操心,更不用家长代劳,只要自己做好,再检查一下就行了。作业做得好不好,也由教师来检查。由此我们思考,在孩子的家庭作业问题上,对家长来说,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督促和指导,陪伴他们,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完成;对教师而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握好度,不要“一刀切”地布置一些无用的作业,以免侵占学生的睡眠时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不能让这些作业“绑架”学生家长,以致变成苦不堪言的“家长作业”。

科恩有一句话最能触动人心,他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我认为,这本书用实证的方法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让读者对“家庭作业”的目的和实效有了新的认识,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家庭作业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关于家庭作业的重大改革。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