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看见
——读郭文斌《醒来》
醒来,不是从虚幻的梦中,而是从文字构筑的能量场中。
从这个能量场中醒来,看见的是一个与从前不一样的世界。
看见光,看见爱,看见澄澈的喜悦与通透的光明。
这就是作家郭文斌《醒来》一书的魔力。
说它有魔力不是因为整本书谋篇布局的精巧,也不是文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简与美,而是书页背后无时不迸发出的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是作者对传统文化怀有的深沉之恋,以及他视角独特的解读与深入生命的洞见。
郭文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故纸堆中的文字,而是活跃在人的心灵中的“灵性”。或许,是西海固那片神秘的土地和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滋养了他,让他在生命根性层面上拥有了深厚的底色,也让他打量这个世界的目光充满了温柔与悲悯。这些,似乎注定在某个机缘来临的时候,他必将与传统文化自然链接、融合、共振。
《醒来》展现了他如何将传统文化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将生活中琐碎与无常、将一程程的心灵苦旅统统磨成一串串喜悦的珍珠,闪烁着慈悲之光。借此,他构筑了自己的“安详诗学”,提出了文学在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之外还应具有祝福性。即通过文字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上。
正是在此过程中,郭文斌开始走上自觉以实践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的道路,以在全国各地捐赠自己几百万册图书和数百场公益性的演讲,影响和改变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听众。幸运的是,《醒来》也因此走上了我的书桌。透过文字可以看见,穿透重重迷雾,走过点点黑暗,作者就像一个点灯人,更像生生不息的火种,以其虔敬、以其智慧、以其超脱于世又充满烟火温度的爱与温情,向读者源源不断地传递高频能量。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相信,如果没有对生命终极意义千百遍的追问与思考,没有经历过千山万水的心灵跋涉之旅,就不会有郭文斌彻悟后的“安详”与“醒来”。而这其中的奥妙,只有一个字——“做”。传统文化不是用来记忆和点缀生活的,而是用来“做”的。正如郭文斌所言:“当一个人真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方式,一定会变得谦虚、敬畏、感恩、节俭、利他、奉献、喜悦、平常、看得破、放得下、荣辱不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其中的“喜悦”正是贯穿全书的主线。6个章节,“生命观和喜悦”、“人生观和喜悦”、“幸福观和喜悦”、“能量级和喜悦”、“保障性和喜悦”、“深远性和喜悦”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何为喜悦、如何让喜悦成为一种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那么,什么是喜悦?
郭文斌说,想打麻将了,坐在麻将桌上才会快乐。想抽烟了,点上烟才会快乐。可见,快乐需要外在条件,是暂时的,是泡沫,会破灭,所以是低能量的。喜悦则是快乐的根部,是没有任何条件做保障的快乐。喜悦本身就是圆满,就是高能量。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获得生命的根本喜悦?
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为4个关键词——“都一样”、“我错了”、“我爱你”、“这一刻”。
“都一样”讲的是如何与世界相处。人的痛苦来自于比较心、分别心,所以当把世界万事万物都看成“都一样”的时候,不再比较钱多钱少、房大房小、车新车旧的时候,当一颗心不再患得患失,痛苦自然就消失了。所以,“都一样”是体验大幸福的前提,是回归喜悦的基础。
“我错了”、“我爱你”告诉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是抵达喜悦的方法。达到了“都一样”的心态,我们就会“从一切对象物上找到爱的动力,爱空间,爱时间,爱缘分,爱工作,爱情义,爱一切”。而能说“我错了”,就是“我爱你”。郭文斌认为:“当你把身上的刺拔掉,把手里的武器放下,本身就是爱对方。”
“这一刻”阐述的是人如何与自我相处,强调的是“现场感”,也是通向喜悦的必由之路。人的一生是由每天的“这一刻”连缀而成的。所以,作者说:“如果‘这一刻’我们没有体验到幸福,想到别处去寻找,是永远找不到的,因为没有养成每一刻幸福的习惯,换一个地方还是错过。”“一个人只有找到现场感,才能变成美的欣赏者,才会变成诗人、变成作家,才能满眼看过去都是诗情画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阐释不仅结合了自身的诸多生活经历,结合了古今中外诸多活生生的案例,还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如霍金斯的“能量级”说等,读来更具感召力。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当我们被忙碌的生活裹挟着向前,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跌入虚无、焦虑、恐惧的漩涡,幸福也因此成了一件奢侈品。《醒来》就是向每个迷途者发出的召唤——“幸福就是心灯照亮的地方”。
掩卷之际,低首凝神,这一刻,醒来,看见,便是喜悦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