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专多能”教师 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难题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实施青年教师艺术素养提升工程
足球提高班的老师正在训练。 (屈辉/摄)
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怎么办?没有书法专业教师,如何实现书法进课堂?没有足球教练,如何开展校园足球?如何按国家要求开齐开全艺体课程?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面对这些难题,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立足自身,勇于探索出“行政+学会+基地”培训新模式,通过本土化的培训模式提升了广大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大大缓解了农村艺体师资短缺的问题。
“需要”是教师培训的内在动力
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甘州区也面临着农村音、体、美专业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尤其随着国家对体育、书法、艺术课时的调整,农村学校亟待补充大量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结构性缺编,单靠政府每年招聘新教师很难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向内部挖潜,培养“一专多能”教师成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当务之急。
同时,对很多农村青年教师来说,培训一门艺术技能也是现实的需要。甘州区教育局局长刘文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很多农村教师课余生活单调,经常喝酒、打牌。曾有两名教师因为赌博导致债台高筑。我认为,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拥有积极而高雅的兴趣爱好,过高品位的专业生活。”
从2014年9月开始,甘州区教育局克服了场地、经费和人员等重重阻力,依托“行政+学会+基地”教育培训模式,启动了“十百千”青年教师艺体素养提升三年培训计划:每年培养音乐、体育、美术导师各10名;三年培养农村音乐、体育、美术“种子教师”各100名;三年内有20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掌握一门技能。截至目前,已经有1377名学员完成或正在接受培训。
注重顶层设计
建立教师培训运行机制
可以说,甘州区“行政+学会+基地”教育培训模式是在区教育局强有力的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而构建起的培训新模式。
一是甘州区建立了教师培训的管理组织。成立甘州区教育学会和18个学科分会。教育局一把手担任学会会长,学科骨干校长担任学科分会的理事长,夯实行政“推动力”。教育学会由教研室负责人担任教育学会秘书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部分学校学科名师为分会秘书长,推动培训工作向“一体化”管理转轨。
二是形成教师培训的导师团队。遴选省级特级教师、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担任学科学会理事,冠以“蒲公英导师”的美誉,组成导师团队,承担培训任务,并颁发聘书。教育学会凝聚起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骨干学科研训学术团队,促使学科导师团队化发展,敦促名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角色转变。
三是保障经费落实,确保设备配置。全区遴选优质学校、幼儿园为研训基地校,建立与18个学会对应的“星火”研训基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在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甘州区精准投入,为培训“买单”。2014年,一次性投入经费30万元,为美术书法教师培训基地添置书法、绘画等教辅材料、教材和专用桌凳;投资40万元,为音乐教师培训基地购置乐器46种102件。2015年投资250万元,为体育教师培训基地马神庙街小学修建高标准塑胶操场。
张掖市教育局局长郑生新这样评价道:“借助行政推动,凝聚学会、基地校的人力和物力优势,可以大面积地开展学科教研和学科教师培训。这一举措填补了县区教师无培训基地的空白。”
学会和基地深度融合
促使教师培训见实效
6月23日下午,来自沙井镇中心学校的杨萍萍老师正在甘州区大成学校三楼的陶艺室里专心致志地练习陶艺拉坯。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很喜欢陶艺制作,以前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可以参加这个青年教师艺体素质培训,真是太好了。我学完以后,回到我们学校,就可以开设陶艺社团,教给娃娃们了。”
在陶艺室的隔壁还有飘着墨香的书法班、国画班以及素描班、工艺班等。原来,大成学校因为自身的美术学科优势和硬件设施,成为该区美术书法教师研训基地。每到周五下午,全区选择美术、书法类培训的教师就会到这里来上课学习。
这个培训基地的负责人是吕国贵老师。他既是甘州区美术书法学会的秘书长、甘州区仅有的两个小学美术教研员之一,也是大成学校的美术老师。他和17个美术学科理事一起根据教师们的需求设计课程方案,经区教育局审核后公布课程,由全区教师自由选报。这些学会理事就成为培训教师的“老师”。
在甘州区教育系统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这里没有专职教研员,所有108名教研员都由学校一线教师兼任,他们承担着教研工作和一线教学。甘州区教研室负责人田明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也有专职教研员。但是几年下来,他们脱离课堂后就不会教课了。各学科学会的成立起到了传统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而且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各学会的学科理事立足于研训基地,通过真实的培训课堂场景,将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大大增加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培训让艺体课程遍地开花
甘州区的艺术素养培训可以称得上“零基础”培训。青年教师只需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培训班,培训教师就会从最基本的知识教起。据了解,培训中有80%的青年教师是从零开始学习的。
艺术素养培训特别注重教师的成长性,采用分层教学。音乐、体育、美术均设置基础班和高研班,没有专业基础的编入基础班,从头学起;有专业底子的或者经过学习,水平有所提高者,编入高研班,持续提升。每周三下午,选择体育项目培训的教师会齐聚马神庙街小学。他们或者在操场进行足球技能培训,或者在体育馆里训练篮球,学习武术、健美操等。每周四下午,音乐爱好者会来到南关学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有电子琴、声乐、合唱、葫芦丝等技能课程。还成立了张掖市首家教师乐队和合唱团。每周五下午,教师们在大成学校进行美术培训。这些艺术素养培训每期时间为一年。许多教师经过一个周期的培训,从零基础的爱好者到小有所成,纷纷申请进入高研班继续深造。艺术素养培训也被教育局认定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使教师培训有了现实的动力。
据了解,经过3年培训,截至目前,甘州区已经有925名学员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根据区教育局要求,首期取得合格证的教师要全部兼职相应学科,周课时不少于6节;同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归位”,以确保专业教师上专业课。在甘州区农村学校里,语文教师当起了足球教练,数学教师带着大家练书法,是很正常的事情。艺术素养培训既缓解了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又使各学校纷纷组建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这一贴近教师实际的培训,还培养出了能够培训教师的“老师”。在体育馆里,记者见到了正带领大家跳健美操的姜海霞老师,她就是从首期培训班走出来的“种子教师”。她还积极去明远学校支教,带领学生家长参与健身运动。
甘州区艺术素养培训不仅使全区农村学校开齐了音体美课程,更让农村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