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由野鸽栖息济南某中学想到的 “教”与“学”辩证谈 “安全公约”不能替代“安全教育” 经典画读 抑制校园欺凌不能总在“风雨后” 阅读经典走向灵性教育 爱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舜耕笔谈】

由野鸽栖息济南某中学想到的

□ 本期主笔:陈培瑞

阳春三月,笔者去济南市某中学考察“分类编班、分层教学”的经验,意外发现了一道别开生面的风景线。早上7点多钟,孩子们披朝阳、沐春风,三五成群地踏进学校。这时,有几只鸽子低空掠过。它们时而落地,时而贴地展翅,好像欢迎同学们开启一天的幸福时光。

笔者触景生情,立刻在脑海里浮现出惊弓之鸟、拼命逃窜的画面:繁华闹市,车水马龙,雾霾笼罩,偶见群鸽惊恐飞过。它们既怕雾霾袭扰,又怕好事者捕捉,遭受“牢笼”之灾。然而,想不到在这所处于闹市而又人群集中的学校竟有野鸽造访,与师生友好相处。笔者询问校长,方知原委。

大约七八年前,他们不经意间发现几只鸽子飞来,在200多米长的法桐长廊里欢呼跳跃,在教学楼前沿的花坛里驻足觅食,面对嬉戏玩耍的学生们,先是保持距离、怯懦躲闪,继而靠近学生,索要食物。后来,便定居在实验楼的顶部。学校认为,这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活教材。鸽子不请自来,说明学校环境大有改善,象征吉祥、和平、纯洁的鸽子来到学生们中间,对调节他们的生活节奏,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大有裨益。于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变“无意发现”为“有意关注”,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并予以开发。学校在实验楼顶搭起了壁挂式鸽舍,在几十个方格内放置了圆形鸽巢,如同居民新居,朴素舒适。鸽子们“安居乐业”、相伴相恋、结婚生子,引来多只野鸽融入“鸽子社会”。鸽子家族由最初的几只、十几只发展到现在的六七十只。其间,也遇到过“不测风云”。济南两次暴发禽流感,学校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不得不强行把鸽子转移到农村。然而,禽流感过去后,它们又悄无声息地飞回来了,依然生活在老房子里。教师们对学生进行了“爱鸟”教育,提出了“三不”要求:不准惊扰,不准捕捉,不准随意喂食。学生们视鸽子为朋友,鸽子们心领神会,视学生们为同伴。每逢午餐,鸽子们散落在地上,拾捡孩子们掉落的菜屑、饭粒。有些学生把吃剩下的馒头撕成小块,喂它们。随着食物落地,鸽子起起落落,争相捡拾,犹如一片飘动的白绸子,编织出有声有色的乐谱。

由此,我联想到,我国节能减排,治理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和其他生物优化了生存空间。青山更青、海水更蓝、河水更绿、空气更新、大地更美的梦想不再遥远。这是华夏儿女的福祉,也是动物世界的福音。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历有“杏坛”、“苗圃”、“净土”之美誉,应当是园丁耕耘、小荷绽放、禾苗茁壮、雨露滋润、气象万千的肥美绿洲。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各种旨在尊重生命、润泽生命、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在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就说受到野鸽青睐的那所学校吧!近年来,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环境和生命教育,使学生们在科学认知和体验感悟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和其他物种共生共长,相互依存。不要以为动物不说“人话”就没有语言,没有“人情”就没有感情,不守“人伦”就没有道德。其实,它们也有语言、情感、爱情和思维。人类与其相比,对爱情的忠贞,远不如鸳鸯;吃苦耐劳,远不如大象;搏击风云,远不如海燕。人类与其他物种应当互相尊重。珍惜环境,等于珍惜自己;爱护动物,等于爱护自己。正是有了这份尊重和爱护,才会出现六七十只野鸽与师生“永相伴,长相依”的奇迹。

一滴水中能窥见大海,一粒沙中能看见大千世界。该校人鸽相处就是一滴清澈的水、一粒闪光的沙。从一个小小的“点”上,我们不难觉察该校良好的教育生态。经过深入采访,果不其然。近年来,学校出于对生命和差异的尊重,推行分层教学。学生们各得其所,学有所得,差异发展,“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宛如群鸽,拥有暖巢,又非“牢笼”;可以群飞,也可以独自飞翔;各有归宿,得其所哉。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