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由野鸽栖息济南某中学想到的 “教”与“学”辩证谈 “安全公约”不能替代“安全教育” 经典画读 抑制校园欺凌不能总在“风雨后” 阅读经典走向灵性教育 爱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思辨空间】

“教”与“学”辩证谈

□ 朱年强 陈维祥

“教会”即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学生能运用教师教给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跟着教师学;“学会”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技能,总结新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教会”是把“教”放在第一位。在“教”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无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学会”是把“学”放在第一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学会了老师讲解的知识,也可能遇到困惑而没有学会。在“教会”的课堂中,老师更加关注的是“怎么教给学生”知识;在“学会”的课堂中,老师关注的是“怎么指导学生学习”,重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选择“学会”的课堂是比较务实的,但现实中更多的课堂还是停留在“教会”的层面上,还没有上升到“学会”的层面。这是因为,“教会”的课堂比较容易控制,“学会”的课堂难以把握;在“教会”的课堂上,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学生的自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教”不一定“会”。在“教会”与“学会”的课堂上,师生均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浅层和思维认识的表面。如果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上升到“会教”和“会学”的层面。

“会教”指教师能够全面掌握教材的结构,整合不同类型的教材,并运用创造思维对教材进行结构化处理,使教材形成知识链或知识块,而不是知识碎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点,而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会学”,并根据知识脉络旁征博引、融通连接。学生“会学”则是通过教师的“善导”,学生通过知识链接、比较分析判断,自己动手,得出结论。“学会”与“会学”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层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会”是“会学”的前提和基础,“学会”是对知识的量的积累,而“会学”必须经过“学会”的准备,是“学会”的发展和升华;“学会”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地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且是促成“学会”的升华,达到“会学”之目的。“学会”的知识数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会学”就像源头活水一样取之不竭,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不知”的问题。“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注重的是方法和效率。“学会”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缺乏知识的拓展,学得比较被动,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是“考试机器”、“高分能手”;“会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得灵活、主动,善于把书本知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学会”者不一定“会学”,因为“学会”者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掌握知识的依赖性强;“会学”者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根据所学知识的变化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最终对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

学生学习需要“学会”,但更需要“会学”。“会学”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教法、指导学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最终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