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 进行有效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教学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仔细审视现今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其获得情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提高。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今天的课堂中,教学多“索引”,少正确“引导”。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到设计好的路线上来,然后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样,牺牲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漏补缺、分组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畅所欲言,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
教师把数学学习设置到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中,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在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讲古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发明象棋的人而在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如今,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教师却在上完课以后合上书本就不管了,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和感悟。
(作者单位:荣成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