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洒智慧 静等花开
去年秋天,我再次任教一年级。6岁左右的孩子刚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制学校,大部分不适应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寄宿制生活,我主动协助副班主任进宿舍、餐厅,加强管理。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每天早上6点半之前到校,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经常浮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到了宿舍后望着床发呆;有的学生因为找不到洗漱用品而急得哭;有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有的把头蒙在被子里偷偷流泪。餐厅里,有的学生看着饭菜说不会剥鸡蛋皮,不会吃鱼;有的学生偏食,看到喜欢吃的就控制不住自己……
在课堂上,我是和蔼可亲的老师;课下,我便成了温柔慈爱的妈妈。多少次,我不厌其烦地握着学生们的一只只小手,和他们一起书写一撇一捺;多少次,我笑盈盈地站在水箱旁边,帮助学生们接水;多少次,我在餐厅里耐心地示范着,如何将鱼刺挑出;多少次,我轻轻地拍着学生们的后背,直至他们香甜地入睡……恍惚中,我感到他们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愿意陪伴他们成长。日子久了,学生们慢慢放松了,渐渐地喜欢上了学校,喜欢上了老师,喜欢上了同学,适应了寄宿制生活。
家长这边的安抚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我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工作中来,借助家长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与家长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开学不久,通过毛遂自荐、民主选举的形式,我班成立了家委会。接着召开了家长会,公布了家委会成员名单,明确了家委会的职责。我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能摆正位置,为班集体着想,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这让我感到欣慰。比如,学校举行了“亲情运动会”,在家委会的带领下,我班家长积极响应,精心布置,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又如,我校举行了“校园义卖”活动,我班学生家长热情高涨。为了促销义卖物品,家长们出谋划策,有的在现场制作热乎乎的糖葫芦,有的拿来了亲手做的具有胶东特色的大馒头,有的拿来了烟台苹果。家长和学生献出了爱心,收获了快乐。
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拉近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距离,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一天天进步。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慢慢消除了顾虑,也感受到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开始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在入冬前,家委会早已给孩子们统一定做了棉坎肩、课桌套,还出钱给孩子们买了棉拖鞋。正如我班一名学生家长所称赞的:“家委会真给力!”家委会这种一心为孩子们着想、无私奉献的行为感动了其他家长。有的家长给班级带来了盆栽,有的买来了学习用品,有的买来了生活用品,等等。
教师、家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班级氛围。我班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作者单位:济南外国语学校开元国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