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景自幽
——临朐县冶北小学“微信教育”侧记
“浮山不墨千秋画,冶水无弦万古琴。”位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的临朐县冶北小学,校园清新、整洁,充满温馨的气息。近年来,学校以“微信教育”为切入点,成立“微信教育”工作室,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构建起了家校沟通无缝隙的和谐育人氛围。
成立“微信教育”工作室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客户端成了人们联络交流、相互了解的主流媒体,飞信、微信等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对此,冶北小学的教师们敏锐地意识到:如何用好、用活这一新领域,开创家校沟通的新局面,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触动了学校负责人的灵感:县教研室在冶北小学成立“陈荣昌工作室”,要求覆盖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讨论中,有人提出可以在家校共建方面做文章。正巧,马兴法老师任教的班级建起了家长微信群。学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该班的微信群作为试点,运行了一段时间,效果非常好。于是,该校就成立了以马兴法老师为负责人的“微信教育”工作室。工作室共有成员18人,他们都是学校的青年教师。就这样,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工具,以其灵活、方便、智能和即时互动的优势,成了家校沟通的新渠道,并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信赖与支持。
扩大功能,拓展教育空间
为了能够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冶北小学依托“微信教育”工作室,在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在校期间,教师把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图片的形式发到微信群中;家长们看着微信,就能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放学后,教师利用微信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从家庭作业延伸到家庭教育。
为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学校以三年级(2)班为试点,选择以数学学习的难点作为微信内容的切入点展开。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分组分割,并归结为几个类型。每个类型以5道题为训练量,每天下午5点发送;家长接收后,作为家庭作业交给孩子做;孩子做完后,再以图片的形式发回来;老师仔细检查,并马上做出回应。做对的,教师奖励一个“赞”;出现错误的,标出来,再发回去,让学生重新更改,改后发回来,老师再批改。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时需要来回发送好几次,直到做出正确答案为止。在学生做题的闲暇时间,家长经常询问孩子的上课状态。有的家长亲自帮着孩子纠正作业中的错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利用微信询问教师。就这样,家长和教师变得越来越齐心,劲儿也能往一处使了。
一位学生家长说:“现在,孩子每天准时等候在手机旁,焦急地等待着题目的到来。”在做微信题时,学生相当认真,不让任何人打扰,怕因出现失误而得不到老师的微信奖励。同时,家长们小心配合。如今,学生原来那种看着电视、吃着零食写作业的坏习惯不见了。作业发出后,每当得到老师的奖励回复,孩子欢呼雀跃,就连家长也抑制不住内心里的激动之情,为孩子加油。一名家长感慨道:“原来,孩子放学回家后,都是我逼着做作业,而且经常完不成,作业质量不高,还不让我检查。现在,孩子有了极大的转变,作业争着做、认真做,做完后自己检查一遍,再让我检查。”
三年级(2)班有一个沉默寡言、成绩非常靠后的小女孩。开始时,她的微信作业需要老师改几次才勉强过关。在错题部分,老师单独标注后再加一个“为什么”,然后回复她“再努力一把”。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训练,她更改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全对的次数开始出现。在课堂上,她原先几乎做不对几道题。现在,她做题时除了速度比其他同学慢一些,其他方面都赶了上来。老师也找到了她的可贵之处:学习踏实、认真,学一点会一点,题目做一个对一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是学校在“微信教育”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收获。
拓展外延,做活结合文章
随着微信群在数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冶北小学决定拓展其功能,利用微信来影响家长、提升家长,帮助家长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与语文大阅读相结合。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让家长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参与到语文大阅读活动中来,是学校干部教师达成的一致共识。对此,学校围绕微信做文章,工作卓有成效。一是组织教师们搜索一些亲子方面的小文章,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定向推送。二是规定了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和每天的阅读时间,组织编印了《经典诗词诵读》等,教师们将这些书的电子版用微信发送给家长,方便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三是结合学生的年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按年级分别设立童谣节、童话节、故事节、国学节、名著节、名家节等系列活动,并分别在班级微信群和学校公众号中推送。同时,学校还利用微信定期开展“百家讲坛”活动,让学生针对一首诗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谈体会,说感悟,展示语文素养。
与生活化随笔相结合。打破学期固定作文时间与次数的要求,一、二年级每周一节写话训练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随笔课,做到课堂情境随笔与日常随笔相结合。每学期出一本班级习作集,由教师推选,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家长及时欣赏孩子的习作。同时,将读与写结合。学校为每名学生印制了一份特殊作业,作业分人文篇、自然篇、名著篇等不同模块,分别从读、赏、悟、练、写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学校从2016年初开展“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教学”的研究。为了让语音训练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家长必须做好配合。比如,让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大声听音跟读15分钟;晚上翻看微信群,听老师范读课文;坚持收看少儿英语节目,等等。对此,学校利用班级微信群,每天将作业上传,让学生互听互学,老师查看后作出点评。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音的积极性。
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学校开设了以“家乡美”、“祖国美”、“世界美”为主题的“微信观世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平台搜索、挖掘家乡的旅游资源,并分享给其他同学。二年级(3)班学生高喆了解到冶源名称的起源后,在微信群中发了帖子。内容如下:“冶源镇历史悠久,老龙湾主泉薰冶泉又名铸剑池,是春秋时期吴越冶公欧冶子鼓炉铸造龙泉宝剑之地。一泓清池旁的盘石上镌有‘铸剑池’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迁居此处之时约雪蓑书写。薰冶泉万泉齐涌,汇流成河,为冶水之源,故取名冶源。”看到微信的同学和家长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实践中,有的班级组成兴趣小组,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省份的自然地理、主要城市、名胜古迹和特产等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供师生分享。有的班级让学生“认领”自己喜欢的国家,并在微信群中发送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虽然没去过美国,没爬过阿尔卑斯山,但通过微信对这些国家和山脉有了一些认识。这样就实现了“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学习目标。
见证学生的成长历程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冶北小学的“微信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一点,通过3个学生的成长案例就可以看到。
孙华是三年级(3)班的一名男生,他的特点是做题速度快,但书写潦草,比较粗心。在微信作业中,老师把书写比较工整的男生常杰的作业拍成图片并发给他,然后在课堂上表扬了常杰的作业。这件事对孙华的触动很大。他说:“老师,我一定会克服粗心浮躁的毛病,一定在本学期赶超常杰。我保证做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微信作业后,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孙华在期末测试中第一次考了满分。
沈甜是马兴法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她的特点是做题时经常有小动作,题目常常做得半途而废,以致测验成绩一直不理想。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马兴法感觉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信心不足。于是,马老师从培养沈甜认真审题的习惯入手,经常检查她的作业并督促她,还及时利用微信与家长沟通。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沈甜逐步改掉了做题时好动的毛病,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陈成是四年级(1)班的学生,他的家长对学校的微信作业非常赞同,不止一次地对老师说:“你的方法对孩子的改变太大了!原先,孩子在家里不喜欢写作业,也很少跟我们交流。自从你布置了微信作业后,他在回家后就把手机放在身边,等着老师发送作业。你发过来后,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做完,并给你发回去,然后等着你的反馈信息。此外,他还经常主动给我们讲解学校里的见闻。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没有路,但我知道前进的方向。”“微信教育”在冶北小学才刚刚起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