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传奇
炎黄子孙对琵琶这种民族乐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将一个用木料制成的圆盘、长柄、带有四弦的小巧玲珑的琵琶抱在怀里,轻拨慢拢,竟然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奇妙声音,令人心旷神怡、魂牵梦萦。
提起琵琶弹奏,很多人会联想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人用饱蘸感情的笔,描绘了他浔阳船头送客,偶听枫叶荻花深处传出低沉哀怨、似有若无的琵琶声,心驰神往,不由移船寻舟,邀请一位婚配商人、郁郁寡欢、独守空船的年轻女子弹奏天籁之音。该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的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琵琶传情、声如天籁的动人场景,不由使人对琵琶这种乐器产生敬畏之情。
可是,大家知道这种民族乐器的传奇经历吗?其实,隋朝之前,琵琶是西域诸国非常流行的乐器,借助丝绸之路流传到当时的长安和中原大地。因此,它同孔雀、鸵鸟、汗血宝马一样来自西域。
当时的国人对琵琶钟爱有加,如醉如痴。曾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宫廷演绎过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周武帝打败北齐,俘虏北齐皇帝高纬凯旋,喜不自胜,举办庆功宴会。周武帝身穿龙袍,怀抱琵琶,演奏来自西域的龟兹乐曲。高纬治国无能,却精通音乐,人称“无愁天子”。他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周武帝觉得不过瘾,又邀请前来庆功的西梁皇帝萧岿伴舞,好不热闹。三个皇帝,一个王者归来,一个趋炎附势,一个亡国之君,同台演出,堪称奇葩。也许这就是琵琶的魅力吧。
说到琵琶的魅力,不得不提一位来自西域的音乐家、琵琶高手。他的名字怪怪的,一个爷们,竟叫女名苏祗婆。这位“婆婆”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酷爱音律,善弹琵琶,在龟兹颇有名气,人称“音乐神童”。
然而,这位音乐天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国王当作“嫁妆”送了出去。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北周、北齐连年交战,两败俱伤,遂有罢兵和亲之欲望,突厥可汗将阿史那公主嫁与北周武帝。因公主喜好歌舞,可汗强迫苏祗婆等数十名乐工作为“嫁妆”,连同金银财宝一起送往北周。苏祗婆是个有抱负的音乐天才,被当作“嫁妆”弃之宫闱,实在心有不甘。
苏祗婆沦为“乐工”,不坠青云之志,苦练弹奏琵琶之术,每逢皇家庆典便精神焕发,怀抱琵琶闪亮登场。弹一首《霓裳羽衣曲》,如行云流水;奏一曲《木兰从军》,如万马奔腾。后得公主应允,他流落民间段坊,潜心钻研五旦七调。五旦分别为“黄钟”、“太簇” 、“林钟” 、“南吕”、“姑洗”等5种音律,“七调”分别为“娑陀力”、“沙识”、“鸡识”、“沙侯加滥”、“沙腊”、“般赡”、“俟利箑”7种调。这种音乐被苏祗婆用琵琶表现得淋漓尽致。隋代诗人薛道衡赋诗赞曰:“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装摇珠玉。”
这段琵琶的传奇经历,再次证明了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