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四大发明西传
古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古丝路上出现了搅动市场神经的中国四大商品——丝绸、瓷器、茶叶和莞香,同时也出现了预兆未来的中国四大发明。
一场战争让造纸术开始西传
蔡伦在东汉元兴元年(105年)用树肤、麻头、蔽布、渔网创造出书写性较强的纸并在邓绥皇后的支持下上奏朝廷,这是廉价生产书写纸的开始,“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侯纸”很快出现在西域地区,但技术真正西传,还是在中国的盛唐时代。
发生在751年的唐与阿拉伯大食之间的“呾罗斯之战”是中国造纸技术西传的一个戏剧性情节,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唐与中亚石国的联军败于伊本·卡利率领的大食军队,在被俘的2万唐军将士中有造纸的工匠,他们受到大食的重用,中国造纸术由此直接传向阿拉伯地区。在8世纪,造纸业首先在撒马尔罕地区发展,接着,在巴格达也开设了有中国工匠的造纸厂,西亚的哈里发政权成为继汉朝之后明令用纸张书写公文的地区。纸的需求急剧上升,形成西亚的第一波造纸浪潮。随着造纸继续传向叙利亚大马士革,原料和工艺也出现变化,亚麻造纸开始出现。
在造纸业迅速普及的基础上,公元830年,巴格达成立了由科学院、图书馆和译学馆组成的“智慧宫”。翻译事业的发展加速了丝路文化的流动发展进程,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翻译成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本,也有中国的学者通过口授等方法,笔录了阿拉伯译本。中国纸和阿拉伯纸,最终代替了西亚和欧洲的羊皮纸,为中西文化全面交流铺平了道路。
印刷术的传播始于金融和娱乐
中国印刷术的西传,无疑与蒙元时代建立的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有关。在蒙元时代,中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同时传向了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并进一步传向南欧与北欧。16世纪谷腾堡的活字印刷,从工艺材料和流程的改进以及工效的提高,是完全应当肯定的,但他的发明应当是欧洲活字印刷技术的第二个源头。有关研究指出,谷腾堡曾经在捷克的布拉格居住过,从俄罗斯传到布拉格的活字印刷技术有可能启发了他,而这其实也是欧洲的“汉萨商业同盟”与古丝路对接促进科技传播的重要一幕。
这样看来,中国的活字印刷自北宋的毕昇开始,到蒙元时代已经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到了16世纪,活字印刷才在欧洲出现。雕版印刷技术西传时间早于活字印刷西传时间,时间节点应在蒙元时代,并与“交子”印刷出现在西亚分不开。
13世纪末,伊利汗国由继承阿巴哈汗的盖喀图汗执政,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其财政官员伊赛丁·莫扎发提出效仿元朝,印刷“交子”。他们详询了当时出使伊利汗国的元朝枢密副使勃罗,在1294年正式发行一如元制的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盖喀图汗的喇嘛教名和汉文的钞字,这是雕版印刷西传的第一个实例。“交子”的发行只维持了三个月的时间,但这个汉文的钞字是中国印刷术传向西亚的确证。在中国印刷术传向西亚的同时,“交子”印刷术也传向了俄罗斯,钦察汗国是这个传播链条中的居中一环。
指南针是大航海的技术准备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与海上丝路的开拓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从目前的历史文献资料上看,最早将指南针用于较大规模航海的时间是在北宋宣和五年即1123年。宋代笔记《萍洲可谈》中讲到,舟师“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到了南宋时期,随着更大规模航海的出现,指南针已经成为必备的主要航海仪器,应用更广泛,所以《诸蕃志》明确记载,“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为谨,毫厘之失,生死系矣”。
使用罗盘航向定位,大大提高航行的安全性,与海图配合使用,成为古代远航的主要技术手段。罗盘一经华船普遍使用,很快被阿拉伯航海家接受。1281年出版的阿拉伯《商业宝鉴》,已经清楚地讲到罗盘的制作和使用。罗盘被称为水手之友。在阿拉伯语中,表示罗盘经度方位的词,就是中国闽南语中的“针”。12世纪时,罗盘传到地中海,首先使用罗盘的是意大利商船。但是一直到14世纪末,他们使用的罗盘都不如中国商船使用的罗盘准确度高。
罗盘定位技术之所以很快传到印度洋、波斯湾以及红海沿海国家地区,既与中国船队经常停靠那里有关,也与中国航海人侨居在这些国家沿海城市有关。在那里,汇集着众多的来自阿拉伯、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和水手,他们相互交流信息,完全可以从中国航海人那里获得有关罗盘的知识与航海图。航海图在13世纪纷纷出现,与航海进入大航海之前的航海第一盛期不无关系。
火药是建立有序新时代的基础
黑火药的成分主要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中国的炼丹家们在炼丹时不断试验,发现了由药的比例和炉温控制出现的物理化学现象。8世纪的中国即诞生了黑火药配方。
在北宋,已有专门的火药作坊,称为“火药窑子作”,金兵围攻汴梁,李刚曾经下令连发“霹雳炮”,打退过金兀术的一次进攻,后来蒙古大军围攻金朝的汴梁城,金兵也使用了一种“震天雷”。也许是接收了宋金的炼丹军事遗产,后来的蒙古大军是运用黑火药最得心应手的军队,他们一靠铁骑速度,二靠抛石火炮,一路征服了大半个亚洲,而最终的结果,火药连同最早的火器再次传向了西亚。
火药连同火药制造技术传向西亚,应当早于蒙古大军西征。因为在此前的丝路贸易中,火药的主要成分硝已经输入西亚。西亚盛产硫磺,知道硫磺有杀虫灭毒效果,但不产硝石,也不知有硝,在丝路贸易中,硝石引入伊朗,最早作为治疗癫痫病的药物或者作为炼丹的药引。对于火药技术的认识和传播,他们同中国的炼丹士们一样,也有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火药技术一开始也只是用于烟花、爆竹的生产。
火药的西传,一开始用于和平而非战争。不排除原始的火器如弩机火箭、“霹雳火”向西的传播,但一开始多半用于防卫。因为海路上常有海盗,商船不仅需要拥有冷兵器的士兵来保护,还需要备有不容海盗近船的火器。火药和火器的出现具有提高贸易安全程度的作用,同样并非一开始就用于杀戮。事实上,在阿拉伯世界里,一直到阿尤布苏丹统治埃及的时候,也即13世纪上半叶,伊斯兰国家才明确出现用硝配制火药和运用到火器中的记载。从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火器时代来临了,战争开始由冷兵器为主转向了热兵器。
(摘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