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远处 爱在深处
——读崔燕《顺着孩子的目光看教育》
炎炎夏日,翻开崔燕老师寄赠的《顺着孩子的目光看教育》一书,先是被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书名所吸引,及至一页页翻开,方领略到其中无限胜境。如同步入一座移步即景的园林,每走一步,都会有新的景观吸引观者驻足、流连,带来一片清凉。
看教育不仅需要眼光,更需要眼界与格局。做教育,不只需要爱,更需要思想与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怎么“看教育”,就会怎么“做教育”。在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二十余年的崔燕,在经历过彷徨、迷惑、困顿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看教育”的立场——不再唯上,不再唯书,不再“沉醉在各种论文评选、公开课比赛等活动里”,不再“被欲望追得喘不过气来”,而是真正蹲下来,开始“顺着孩子的目光”去看教育、做教育。
因为,且行且思的她悟出了一个真理:无论教育发生怎样风起云涌的变化,总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诚如她所悟:“一名教师的价值应该在于发现孩子因为遇到自己而变得更加优秀、强大甚至卓越。”“唯有走进儿童的世界,并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审视教育万象,才能找到教育的真谛!”
观念一变天地宽。正是因为有这种认识,她逐渐步入了“做教育”的佳境。“不论是班级活动设计,还是课程改革,我首先思考的问题变成了‘孩子需要什么’、‘这是否适合孩子’。”她的目光所及,全是孩子们的所想所需。于是,在她的教室里诞生了一桩桩精彩。
在她的教室里,每个孩子的生日都是一场盛大的典礼,因为那天都会无一例外收到教师写的生日祝福诗;在她的教室里,小组合作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角色,都有担当“重要位置”的机会;在她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会得到清晰而具体的夸奖,胸脯挺得高高的……
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孩子的声音都会被听到,包括尚未发出的。
当很多教师责怪孩子上课不认真倾听的时候,崔燕却从自身反思原因:“一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二是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所以,即使是孩子们没有说出来的声音,她也能捕捉得到——孩子们心中最好的课堂是“动感的、参与的、有趣的、放松的”。
无论是在班主任工作还是语文教学中,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难,她总会用各种“小妙招”来一一化解。一年级刚入学的小不点上课难以安静下来怎么办?她就以儿歌为“诱饵”。面对起点不一的孩子,拼音怎么教?她就将每个拼音都变成孩子们最爱的故事和游戏,让零基础的孩子学得“很过瘾”,让有一定基础的孩子做起了“小老师”。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她将好玩的布偶“葵花娃娃”带进教室,变着花样对小不点们给予激励性评价……
因为,在她的眼中,问题就是资源,学生的错误就是成长的契机。
或许,好教师的标准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不同的。崔燕老师的这本随笔集让我坚信,好教师能让学生每天眼神都闪着亮光,每天都对课堂充满期待。
好教师就像她在书中提到《小王子》中狐狸说的一段话:“那你应该非常有耐心。刚一开始的时候,你要坐在离我稍远一点的草地上。我呢,站在远处,用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你。你什么话也不要说,因为话语经常是误解的根源。这之后,你每天都来,每天坐得更靠近我一些……”
从“离我稍远一点”到“每天坐得更靠近我一些”,就是一种彼此建立感情关系的过程,也是彼此“驯养”的过程。
驯养,就是彼此的全然接纳与信任。
教育,只有在驯养的关系里才会有意义。
关系,是教育全部的秘密所在。
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与知识之间,无不需要这种“相互驯养”,才有可能建立起同频共振相互支撑的关系体,才能够形成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教育才能步入幸福完整。
但,建立这样一种“相互驯养”的关系,绝非一朝一夕可速成,而是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崔燕正是选择了“站在远处”,用“眼角的余光”去捕捉孩子们的目光,深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继而千方百计创造各种机会,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一个可以自己选择开花的时间。这既是一种尊重,也包含了一份爱的智慧与深情。
教师是辛苦的,但也可以像崔燕老师这样做得如此津津有味、其乐无穷。
教师是忙碌的,但也可以像崔燕老师这样做得如此步步生莲、气象万千。
如是,此书的价值或许即在于让我们看到,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