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主动学习:生命成长的通行证 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能引得“凤凰”来的办学才是成功的 不要让银行卡玷污学校的形象 “日理万机”的暑假有多少现实的无奈 严阵以待 给教育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别只在意收获    给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思辨空间】

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 张春梅 段信忠

最近,笔者拜读了舒乙先生的文章《这么小就进了博物馆》。文章其实发表于几年前,但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文中写道:“在法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把去博物馆、美术馆和名胜古迹当成经常性的必修课。教师真的在那里上课,而且让专家授课;还会有‘作业’,比如要记笔记、写参观心得等。”让他感慨不已的是,幼儿园的小孩竟然也会成为参观的主角!他们不是在里面喧哗、乱跑,而是专心听讲。这些孩子从小就亲密接触博物馆、美术馆和名胜古迹,不仅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尊重并且传承历史文化艺术的意识,还会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把这些地方当成最佳去处之一。

反观我国,城市里的大多数中小学生由于课业繁重,即使节假日也会上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些地方只是“高大上”的抽象概念而已。那些有幸去了的学生又如何?他们平时受尽“应试教育”的压迫,难得去一次博物馆,因此如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一样兴奋。这样的“参观”,绝大多数学校难得组织一次,理由是没有时间及出于安全考虑。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地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及图书馆等大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修养及艺术水平。这些公共场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及艺术知识,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但事实是,中小学生对于这些场馆的利用情况差强人意。图书馆的利用率似乎比较高一点,但是也存在水分。

我们常抱怨: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数人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做什么,缺乏一个明确、长远的人生规划。许多人在高中时还算努力,考上大学后就无所适从、放纵自己、混天度日。对他们来说,大学生活除了比高中轻松好玩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他们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已。

如果他们在幼儿园、小学或者中学时经常参观某个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就可能逐渐树立人生奋斗目标,进而产生强大而持续的动力。例如,一个天文物理展览可能会让有些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或理论豁然开朗,并由此产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愿望;参观圆明园遗址会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耻辱,进而更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

博物馆、科技馆和名胜古迹等都与教育密不可分,是传播知识、启发民智极佳的重要资源。这些地方应该把教育少年儿童当成自己的基本职责,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参观,而应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主动走向少年儿童,以开阔其视野,激发其好奇心,增加其科学人文素养。

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一定要重视发挥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及名胜古迹等公共场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通过合理细致的举措,把这些地方建设成为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教育阵地,开辟学校的“第二课堂”,让广大中小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设施,努力学习,成为有知识、有视野、有素养的公民。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