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把给学生的句号换成问号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攀比心理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片新闻 校园短波 期末评语“全优点”要不得 精“扶”巧“放”促思维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基教论坛】

把给学生的句号换成问号

□ 李湘

当课堂上老师问及龟兔赛跑的老调问题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乌龟跑得快”。如果给这个问题加入新的要素“偷懒”,将会怎么样?假若偷懒的是乌龟,最后跑得快的会是谁?如果两种动物都偷懒了,结果又会如何?其实,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把给学生的句号换成问号。

培养好奇心是在奠基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好奇心的督促下会产生探索的欲望,使得学习时能够注意力集中,并持续较长时间。人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随着好奇心的强弱而改变,好奇心越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让学生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的一种科学方法。

学生还没有踏上社会,对很多陌生事物感到神秘、稀奇。这种神秘、稀奇的感觉,就是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好奇心。学生在这种感觉下慢慢伸出手,探索这些有神秘感的事物,进而理解之,并且逐渐有所发展。

好奇心成为探索世界的潜在力量,同时还对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发展起着导航作用。在产生好奇心的同时,学生也会思考自己将来会成为哪一方面的人。学生经常听家长说起某个职业而不能感受那个职业,所以会对其产生很强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后,可以使他们更加确定自己更喜欢什么,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自信、独立。

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摇篮,而创造能力是影响个人成长和民族发展的核心素质。有专家认为,“创造”必须有两个要件,“创”是打破常规,“造”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有“创”而没有“造”,是想入非非;只有“造”而没有“创”,则是“山寨”。

通过这些年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都知道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要注意不要让自身成为“创”的障碍,如常规、经验、常识、理智、习惯、成功等。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创”的天敌。

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但我们的教育重视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要帮助学生打破常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善于听讲的好习惯。与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相比,现在的启发式教学似乎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启发式教学不一定等于素质教育。有的教师往往不是在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而是预先设定一个既不科学也不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往既定的路径上走。如果学生的答案符合这个设定,就能得到教师奖给的一颗糖。就这样,学生被一颗颗没有道理的“糖衣炮弹”请入瓮中。

学生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去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即使教师“打破沙锅”,也要鼓励学生“问到底”。有的教师被学生问得不耐烦,有的则认为学生提的问题太幼稚,有的因为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而恼羞成怒,制止发问,甚至羞辱学生。这些行为都是十分错误的,是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创造性窒息于摇篮中。

“传送带”不如“冶炼炉”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培养学生好奇心方面是有传统优势的。笔者以近来听取的中、美两国教师关于“西安事变”这段历史的教学为例,可以明显看出中、美教育的区别。中国教师讲完“西安事变”的史实后,要求学生背诵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知识点。而美国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则多种多样,有的让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制作当时各党各派的报纸;有的只给学生出示几个辩论题,让他们组成正、反两方并进行辩论。即便是常规教学,美国的教师也会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譬如:“蒋介石不妥协,怎么办?”“张学良、杨虎城不和共产党合作,怎么办?”“张、杨把蒋处死,怎么办?”“倘若蒋介石逃出西安,又如何?”“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变,最后是什么因素使延安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学良为什么最后非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自己设计含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无论哪种方式,都在学生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培养了其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美国大学采取的是“宽进严出”,向学生开放“起跑线”。但是,学生最后能否出去,要经过“冶炼炉”。所以美国大学只有毕业典礼,没有开学典礼;而且毕业典礼非常隆重,几代人都会去参加。而我国的大学则在“起跑线”上判断学生的输赢。大学基本上是一条“传送带”,有很少的学生被淘汰。因此,要增强我国大学教育的竞争力,必须从理念上和制度上把“传送带”变为淬火除渣成钢的“冶炼炉”。比如,关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至少有以下几条值得重视:有好奇心,爱提问题;会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有批判性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即方式的多样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即目的的多样性;能够在失败中总结和学习;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善于与他人沟通,愿意和父母交流,等等。

  (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