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把给学生的句号换成问号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攀比心理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片新闻 校园短波 期末评语“全优点”要不得 精“扶”巧“放”促思维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管理感悟】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攀比心理

□ 王慧敏 孔玲

瑶瑶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经常被叫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并且都是到高级酒店、KTV或公园等地。参加的次数多了,她便向妈妈提出要求,希望自己的生日聚会也能在这些地方办。又如,夏飞擅长打篮球,爸爸特意买了个很贵的篮球送给他。可没过多久,他就提出了再买新篮球的要求,原因是他发现有的同学买了更贵的篮球。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一而足。

时下,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攀比买生日礼物、穿品牌衣服、吃喝玩乐。这让很多教师和家长感到忧虑。其实,小学生攀比未必都是坏事,只要家长引导好了,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攀比有好的一面。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攀比的心理,说明他有了与他人竞争的念头,不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落后于他人。父母与教师对此不应一味地责备,而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他向你追我赶的精神层面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一切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心理作为支撑,攀比同样适用。一方面,比较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通过这种行为可以实现自我的认知。因此,这些孩子同样免不了会比较。而他们纯真的性格使得攀比的心理有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容易缺乏自信心,往往想通过攀比的行为增强自己那份弱小的自信心,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感。同时,对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学生而言,其父母的关心大都是以物质的形式来体现的——他们会买各种东西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使得学生过于在乎物质带来的享受,从而无限放大自己的虚荣心与攀比心。

倘若任由这些孩子的攀比心理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演变成一种虚荣心,从而既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让父母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虚荣心的泛滥会使得这些孩子越来越自私,也无心搞好学习;学习成绩越不好,孩子越不愿意面对现实,就会越来越自闭,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甚至出现早恋、离家出走、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或者作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给家庭和学校涂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需要高明的疏导技巧。父母与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攀比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小学生要攀比,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而不能依靠家长的实力。依靠自己的实力,可以比学习,比努力,比能力,比创新;可以比穿着得体大方,比零花钱的不同用处,比学习用品的实用性,比生日的纪念意义,等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其比较朋友的数量和交友的深度,比较在集体中所做贡献的多少,比较对同学关心程度的大小等。如此一来,可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攀比的对象逐渐由物质过渡为精神,分辨真假和美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