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扶”巧“放”促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所谓“扶”,就是对课文中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部分加以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所谓“放”,就是教师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要正确运用“扶放教学法”,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素质,引导学生向“会学”发展。
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时间、空间扩展了,自主性增强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相反,由于可控因素的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时的“扶”是为了给“放”奠定基础,为“放”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教师要把学生引向课本,促进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荷花》这节课的课堂上,当学生读到“荷花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把荷叶想象成什么了?哪个词能看出荷花长得茂盛?”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思路集中在“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这两个词上,进而领悟到这是一个“活的画”。教师依纲据本,精心设计问题,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教无定法,教贵得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深入思考;要点拨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重点词语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样做既能突破难点,又能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正确的“放手”意识是培养学生自学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还要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获得全面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质疑,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例如,在《跳水》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当孩子面临危险时,除了跳入水中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个问题来自课文,但又超出课文内容。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善于提问的同时,巧妙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他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跳水”是孩子脱险的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质疑问难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既解决了他们的疑难问题,又让他们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师的“扶”要少而精,要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为“放”做好准备;“放”要多而巧,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放”得自然,“放”得大胆。
“扶放”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精“扶”巧“放”,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素质,也能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