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基础。有顺序地观察是指,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某一事物的各种属性综合成一个整体,对事物有整体、明确的认识,为以后观察事物搭就框架。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春天》一课时,首先把画面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观察这幅图?”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答案:“可以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我及时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指出:“今后遇到这样大而零碎的画面时,你们应该先理出一个头绪,找到观察的方法。这样,在碰到类似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
有目的观察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有重点认识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观察效果。例如,在讲《蚂蚁》一课时,我先把投影片《蚂蚁的身体》展示给学生,然后直接发问:“你们在过去学习观察一幅画面时按照由上往下等顺序,那么今天观察蚂蚁应该怎么办呢?”我把观察目的直接说给学生,让他们针对本课观察重点找到观察的方法。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经过激烈的辩论,他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观察动物应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接着,我进一步发问:“观察蚂蚁应从头到尾,你们认为我说的话对吗?”学生听后陷入了思考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有一名学生举起手,说:“蚂蚁没有尾巴。”我反问他:“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他一时回答不上来,我就让他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他们终于习得了下面这些知识:观察蚂蚁的身体应从头往下观察,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比较模糊。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重点、有对比地引导学生观察,能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创新奠定基础。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这一概念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点燃香烛,发现香冒出的烟随着空气的流动而流动,即证明空气在流动。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向四面八方流动”这一概念时,我又点燃一炷香,拿着课本从不同方向扇它冒出的烟,使烟向四面八方流动。同时,学生认真观察,最后得出“烟流向四面八方”的结论。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探求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讲到“空气的流动”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用塑料袋装了一袋空气,然后拧一下袋口,放在桌子上一压,塑料袋变瘪了。我随即问:“袋里的空气到哪里去了?”一名学生回答:“跑了。”这时,我提出问题:“谁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会跑呢?”他们开始动脑、动手。学生创造的火花由此点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动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在实践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我从不代替。我深知,实践有利于创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亲自实验才能提高。每节课,我都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完成每一个实验环节,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济南市新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