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与能力。”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减缓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个性的良性发展,提升自我认知感,提高学习效率。找准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时机,营造学生互助及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消减弊端。这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在疑点处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疑点是思维的打结处,在此处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时,课堂上的讨论才是有效的。学习《风筝》一文后,我就设计了精读课文、品味语句环节,即结合文章内容,通过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语句进行细细品味。如结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几句话确实从字面上不易理解,有一定难度。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二、在空白处展开合作学习。留有空白、结局未知的文本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教师与其安排学生个人展开思考,不如让他们思考后进行交流。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虽然选自整本小说集的最后一章,但给读者的留白还是比较多的。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长大的表现是什么?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英子又是怎样帮衬妈妈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定几个历史时期,以组为单位,任选一个时期,续写英子一家人的故事。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用小组的智慧创造文本、编写故事,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成果。
三、在分歧处展开合作。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感知过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质疑甚至批判。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引导学生进行“真情对话”活动: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会和于勒相认吗?这样的感性问题容易在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和体会,产生对立观点的辩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辩论。如此有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长的喜悦,逐渐掌握正确的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