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朱生豪病中翻译莎士比亚 印度电影国际化转型成功 名人眼中的孩子与教育 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中国大学的马太效应 记忆力太好未必是好事 中国“新四大发明”受追捧 秀美的山村 蔡元培的渐进思维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名人故事】

朱生豪病中翻译莎士比亚

□ 袁新雨

威廉•莎士比亚是公认的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他的各类戏剧作品共有37部。在中国,莎士比亚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并被人们亲切地唤作“莎翁”。

关于“莎士比亚”名字的翻译,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早在1839年,林则徐请人把《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成《四洲志》时,就曾提到“沙士比阿”等人。第一个正式介绍莎士比亚的中国人是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他在1879年1月18日观看了《哈姆莱特》演出后,在日记中写道:“舍克斯毕尔戏文,专注装点情节,不尚炫耀。”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将Shakespeare译成了“莎士比亚”,后来“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在中国广泛使用。

我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译者中,不能不提的就是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他从1936年就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朱生豪在翻译过程中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照写作年代排序的顺序,按照喜剧、悲剧、史剧、杂剧四类编排,自成体系。在抗日战争中,朱生豪的译稿3次被毁,又辗转流亡,但他始终坚持翻译,一生共译出莎翁戏剧31部半。在翻译《亨利五世》第二幕之后,朱生豪便被确诊为肺结核,卧床难起,于1944年12月26日与世长辞。朱生豪曾经悲痛地表示,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

朱生豪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贯彻“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的宗旨,译笔流畅,文辞华丽。这也是朱生豪区别于其他译者最明显之处。1947年秋,朱生豪生前翻译的稿件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为三辑出版。

(摘自2017年5月29日《北京晚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