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校园欺凌还须回归教育的原点
前不久,深圳又有一名12岁的初一学生小梁遭到多名学生围殴。他不仅被踹头、轮番殴打,还被逼下跪、自扇耳光。小梁说,被打的原因是他曾举报这几个同学收“保护费”。现在,小梁被医院诊断为“额骨骨折”,正在住院治疗。
近年来,此类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成为社会问题。这一现象有其复杂的成因。其中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还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性格孤傲,不听劝告,逆反心理强,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932年,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现在中小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述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系列的校园欺凌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当今教育的缺失,教育工作必须回到原点。在研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励志教育、人格教育、安全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放眼世界、成就梦想;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及法治意识;唤醒不同层次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教师要有一颗灵敏的心,不时去触摸、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对班内的部分后进生,要多说一句关爱的话,多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多露出一次信任的微笑,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沟通、服务、参与、管理等职能与作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读书沙龙等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治理校园欺凌,是系统工程。让我们从回归教育的原点开始,做真正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