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艺苑 大师的“较量”:艺术之美永无止境 院校艺术教育下非遗传承的新尝试 丹青妙笔绘童趣

第8版:艺苑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艺苑
08
【艺谭】

大师的“较量”:艺术之美永无止境

□ 肥城市孙伯中学 雷晶晶

“艺术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尊严,如果依附生活,艺术就不会有生命力。如果我的观点有错,下十八层地狱也无怨无悔!”这话来自吴冠中。他跟徐悲鸿纠葛多年,甚至直接说其是“美盲”!大师的互怼从何而起?

徐悲鸿生于贫农家庭,做私塾先生的父亲是他最早的绘画启蒙老师。他20岁考入大学自学素描,不仅得岭南画派周湘等人赞赏,也得以公派留学并考入巴黎国立艺术学校。吴冠中小他24岁,简直继续了他“翻版式”的从艺历程:也生在贫寒之家,也在巴黎交换留学过。若没啥意外,这俩人要么不相交,要么可能成为蛮不错的“忘年交”吧。

可惜事与愿违。刚从法国回到北京的吴冠中生活没有着落,便听从昔日同窗董希文的建议前去拜访徐悲鸿。当时徐悲鸿任中央美院院长,自然方便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谁曾想,由于艺术理念不尽相同,两人接下来的聊天不太愉快。即便如此,吴冠中还是如愿以偿进入中央美院做了教授,他对徐悲鸿的知遇之恩满怀感激。

不过,吴冠中如一株初来乍到的“野生植物”极不入流,在美院遭遇“群起而拍砖”乃家常便饭。时间久了,徐悲鸿便把这个捂不热的“反面典型”给“赶”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学生一些更偏于技法的水彩画课程。道不同不相为谋嘛,何必要浇灭一颗澎湃的心?吴冠中对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回掐”便不可收拾,直到晚年自己功成名就,直到徐悲鸿逝世后的许多年。

作为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徐悲鸿的多数作品借古喻今。譬如创作的初衷,不乏给世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教化与警醒。“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他希望能以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绘画的“融合主义”。在他看来,这对当时多灾多难的民族是有用的。当然,在践行的过程中,他曾一度与徐志摩“闹”得不可开交,把刘海粟“骂”了个狗血淋头,把马蒂斯译成“马踢死”……种种“话霸式”的言论也有偏激之嫌不是?

吴冠中的美学追求不失“灵气”。他始终拥有学画的激情,那种水火都浇不灭的热情,那种好过歹过都能开出花来的艺术信仰。他觉得,“漂亮”与“美”不一样,“技术”与真正的“审美”也毫不搭边儿,好比鲁迅的“硬汉精神”可以引领文坛,“精神美”才是中国艺术的格调。他真心讨厌画坛的浮躁风,鄙视金钱至上的“流氓美术家”。每当艺术市场不景气,他竟时常窃喜:什么都卖不出去才好呢,画家们总算可以安心画画了。

不难想象,两位大师在艺术的意识形态上似乎格格不入。这场关于艺术思维的对抗御风而行:吴冠中认为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打击了精神美的创造宗旨,而他偏偏身居高位,简直“无知”得坚不可摧。

追溯起来,吴冠中与徐悲鸿的“恩怨”由来已久。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徐悲鸿任教的北平艺专、林风眠任教的杭州艺专、刘海粟任教的上海美专并起而立却“水火不容”。早在1938年,应抗战形势的变化,内迁至湖南沅陵的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因为艺术理念有争议,连两校学生也不甚兼容。这不,起先还有流血斗殴的事件上演,林风眠就在那时被迫辞职去了香港。

关于徐悲鸿与刘海粟不和之言亦被传得沸沸扬扬。“野鸡学校”、“汉奸”等的冠名活脱脱演绎出一场“世纪之战”。当时,周恩来总理很关心徐、刘二人的关系,专程做了不少努力以帮他们消除隔膜、团结合作。

抗战胜利后,北平艺专迁返原址,后与延安鲁艺结盟,徐悲鸿逐渐成为响彻画坛的一代“盟主”。再说吴冠中,虽不是林风眠的入室弟子,但一直深受林风眠美学取向的启迪,对其“诗性”、“写意”的美学境界崇尚有加,这完全不同于徐悲鸿“写实”的艺术主张。作为“林吴系统”的代言人,本就一介“异己”,偏偏又个性乖张,当然不会“讨喜”啦。

……

通过这些故事,有人说吴冠中与徐悲鸿大概属于“文人相轻”;也有人说个中纷争无不代表了当时两大画派的“争鸣”……

今天,历尽时光的打磨,假设放在相对合适的时间与空间里再度考量:无它,真的无它。艺术偏好不同而已。

如同珍飨美食,各有所爱也无所厚薄。艺术的审美势必呼唤开放与包容的主旋律,任何教条化的“极端”都有可能变成“弊端”,而每一次理念的碰撞都应该扮作一方最温厚的土壤,以百花齐放的姿态烘焙出春意盎然。

因此,抛开个人喜好,无论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还是吴冠中的现代主义,其实都是画家情怀表露与思想传达最有效的载体之一。两位大师在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熠熠生辉,他们是人,不是神。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