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成长
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少年文艺》,一角七分钱一本。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那本《少年文艺》上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讲小镇上第一次来了一个马戏团,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从来没看过马戏,非常想看,却没有钱。他们赶到镇上,听说帮着马戏团搬运东西,可以换来入场券,便马不停蹄地搬了一天,晚上坐在看台上,当马戏演出的时候,他们却累得睡着了。
这样的结局,在我心中引起一种夹杂着美好与痛楚之间的忧郁感觉。就是从那时开始,我迷上读书,每个星期天的下午特意跑去国子监首都图书馆借阅《少年文艺》。特别是春天的时候,国子监里杨柳依依,在春雨中拂动着鹅黄色枝条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少年时的阅读情怀,总是带着你难忘的心情和想象的,它对你的影响是一生的。
进入中学,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千家诗》。那是一本线装书,每页有一幅木版插图,和那些所选的绝句相得益彰。我将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抄在了田字格作业本上,每天在上学路上背诵一首,那是我古典文学的启蒙。初二,我在新华书店里买到署名李冠军的散文集《迟归》。集子中的散文写的全部都是校园生活,我至今依然记得第一篇文章的开头:“夜,林荫路睡了。”感觉是那样的美,格外迷人。初三,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全了冰心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过的文集,包括两本小诗集《春水》和《繁星》,抄下了整本《往事》,还曾天真而又认真地写下一篇长长的文章《论冰心的文学创作》,虽然一直悄悄地藏在笔记本中,到毕业也没有敢给一个人看,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最认真的读书笔记和美好珍藏了。
读书的成果在于帮助或者说参与了我的成长。说实话,有些书,当时我并没有看懂,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和感动,但最初的那些印象,让我对生活的未来充满了想象,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而那一切都将是很美好的。童年、少年和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状态。
张爱玲讲,出名要趁早。其实,读书才更要趁早。书是孩子成长路上最便当最亲切最适宜的伙伴,就像能够照见自己影子的一面镜子,是能够量出自己长没长高的一种很有意思的参照物。
(摘自2017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