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文化自信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 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增量还需精教深解提质 德国人对历史的警惕 大脑为什么长成两半 平阴洪范池 居里夫人:面对嘲笑和侮辱 发课本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增量还需精教深解提质

□ 尹卫国

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新版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9月1日在全国使用,《语文》所选古诗文数量比过去增加,且体裁多样,其中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见8月29日《工人日报》)

据悉,此次统编三科教材从2012年启动,到2017年完成编写工作,历时5年时间,可见相关部门对新教材的重视及缜密程度。《语文》录入的古诗文以古诗词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出师表》等,增加古诗文之目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达到130篇左右,占比30%,权重不轻。如果考究中国古诗的起源,可以从《诗经》谈起。《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已有数千年历史。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与精华,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至今历久弥香,熠熠生辉。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习、感知古诗文的魅力,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自信心与自豪感显然大有裨益。同时对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灵性,用优秀文化滋润思想灵魂,增强中华文化的精气神,也大有帮助。

语文教材古诗增量显然很必要,但如何让古诗文内化于学生的心,则需要提高“教”的功夫与水平。古诗文对遣词造句、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也比较难懂,属难度较大的一种文学种类与形式,小学低年级孩子对古诗的认识与理解是浮浅的,甚至为零,如果采用“填鸭式”课堂灌输,孩子们或许能背上一些古诗,但难解其意与韵味。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读懂、理解古诗文,功夫应花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做到精教、细嚼、深解。

精教就是精心讲解,教学精耕细作;细嚼就是仔细咬嚼古诗的味道,精心琢磨,反复玩味;深解就是全面、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与韵味,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要做到这6个字,课堂教学是关键,古诗内涵深厚,词句高度凝练,释义紧凑,言简意赅,不仅文学造诣极高,且含有深刻的哲理,因此,老师讲解古诗文要有业精于勤的教学“工匠”精神,讲深讲透,切忌粗枝大叶。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有着娓娓动听的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将古诗词与故事“嫁接”,通过讲好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文,这样教学效果显然会更好,更能调动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积极性。

学好、领会古诗文,还需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资源。譬如我国多个城市建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纪念馆,如果组织孩子们到馆内边参观边咏读李白诗词,在此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中,触景生情,融会贯通,对李白诗篇的理解和消化就会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更深刻。

(摘自2017年9月6日《中华读书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